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澆俗的意思、澆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澆俗的解釋

猶澆風。 唐太宗 《執契靜三邊》詩:“澆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質。”《金史·肖貢傳》:“擢真才以振澆俗,核功能以理職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諧》:“鄉中澆俗,多報富戶役,長厚者至碎破其家。”參見“ 澆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澆俗,漢語複合詞,由“澆”與“俗”組合而成,指浮薄的社會風氣。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朱穆傳》:“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論》。”其中“澆”本義為薄,引申為輕浮、不淳厚;“俗”指社會風氣或習俗,合稱後特指道德觀念淺薄、人心浮躁的社會狀态。

從語義結構分析,“澆”為形容詞性語素修飾核心語素“俗”,強調風俗的淺薄特質。其近義詞包括“澆風”“浮俗”,反義詞則為“淳俗”“敦風”。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曾用“澆俗相競”描述明末社會風氣的敗壞。

權威詞典解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第5卷第1098頁,釋義為:“浮薄的風俗。”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但“澆薄”詞條釋義“(人情、風俗等)不淳厚”可作為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澆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澆俗”指浮薄、不淳樸的社會風氣,與“澆風”同義。該詞常用于描述需要被矯正的庸俗化社會現象,強調通過高雅言行或政策引導來改善風氣。

二、古籍用例

  1. 唐代政治理想
    唐太宗在《執契靜三邊》中寫道:“澆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質”,表達通過簡樸政策扭轉浮華風俗的願景。
  2. 金代人才選拔
    《金史·肖貢傳》提到“擢真才以振澆俗”,主張選拔賢能之士來整頓社會風氣。
  3. 清代社會批判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狐諧》中揭露“鄉中澆俗,多報富戶役”,反映當時鄉村以權勢欺壓富戶的陋習。

三、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薄怯憊倦崩分不動産登記裁衣日尺兵遄死黜官蠢愚催租大紅燈籠高高挂第行飛霙奉遺分解者扞禦乖漓館粲鬼關桂玉裹瘡含商咀徵黑丸橫災飛禍宏規候教荒歉護花鳥麾動火躁嘉陵江揀佛燒香誡誨阱坑輯洽科筭磕頭如搗蒜孔猷老頭兒樂連抱淩厲淩慢夢梓南窗牌刀疲累乞命殺殉沈寂書稿算無遺策肅靜同群婉儀葦笮龌龊熱無賴子無全牛侮亡香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