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官場中通過行賄,以提前做官的行徑。《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大凡吏員考滿,依次選去,不知等上幾年;若用了錢,穵選在别人前面,指日便得做官,這謂之‘飛過海’。” 清 李玉 《人6*獸關·癡拟》:“拿了三千銀子,到京營幹,所有通州例、飛過海幾條門路。”
(2).指不按正常程式,超越當事人或當事部門辦某一件事。《光明日報》1982.8.27:“煙廠領導為把他拉入黨内,在入黨時,所在支部通不過,他們就用‘飛過海’的辦法,拿到辦公室支部讨論。”
(3).指用進貨和收入不入帳的手法,進行貪汚或偷6*稅漏稅。《解放日報》1952.3.27:“不法資本家為了偷6*稅漏稅、破壞人民政府的財經政策,所玩弄的花樣是很多的,‘飛過海’,就是許多偷6*稅漏稅辦法中的一種。”《解放日報》1989.3.28:“ 潘 以進貨不記賬、冒用他人名義進貨、一次提貨分散開票以及‘飛過海’等手法,先後從 金山 等地購進腈綸開司米14噸多。”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飛過海漢語 快速查詢。
“飛過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俗語,其解釋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指明清時期官員通過行賄手段,繞過正常晉升程式提前獲得官職。例如《醒世恒言》提到,吏員若用錢財“穵選在别人前面”,可快速上任,稱為“飛過海”。這種現象反映了古代官場腐敗的潛規則。
表示不按正常流程,直接跳過相關部門或當事人處理事務。例如《光明日報》曾報道某煙廠領導在黨員發展過程中,因原支部未通過,便采用“飛過海”方式轉到其他支部讨論。
指通過隱瞞進貨記錄或收入不入賬的方式進行貪污、偷稅漏稅。這種用法常見于商業領域,屬于違法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原特指官場腐敗現象,後語義擴展至其他領域的違規操作。其名稱源于“跳過常規流程”的核心意象,如同“飛躍海洋”般規避障礙。
注:現代使用中需注意語境,多數情況下帶有貶義色彩,多用于揭露違規行為。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
《飛過海》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某人或某物像飛鳥一樣跨越大海。
《飛過海》的部首是飛(飛)部,而它的總筆畫是17畫。
該詞誕生于《逸周書·四海》卷:“飛鳥将橫落,遺子将散逝,父子火其耳以自棄。”後來形容某人或某物跨越大海,像飛鳥一樣。
繁體字《飛過海》與簡體字寫法相似,隻是部分字形有所變化。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字形和現在不太一樣,所以古時候的《飛過海》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1. 那隻小鳥像《飛過海》一樣,迅速飛向遠方。
2. 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飛過海》的旅程。
飛翔、海洋、颠簸、穿越
橫渡海洋、翺翔遠方
停留岸邊、留戀故土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