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迅雷不及掩耳。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晉書·苻堅載記上》:“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便可從 壺關 、 上黨 出 潞川 ,此捷濟之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
“捷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比喻事物發生得極其突然或行動極其迅速,令人來不及防備。該成語通過“閃電(捷雷)速度快到無法及時掩耳”的意象,強調突發性和不可預料的特性。
二、出處與演變
源自《晉書·苻堅載記上》:“此捷濟之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後常與“迅雷不及掩耳”混用,兩者含義相同,均以雷聲比喻突發性事件。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與關聯表達
提示:該成語與“迅雷不及掩耳”可互換使用,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更多例句可參考中的具體用法。
《捷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行動非常迅速,迅猛如閃電而沒有時間去躲避雷聲。
《捷雷不及掩耳》的部首是手(扌),第一個字的筆畫數為6畫,第二個字為5畫,第三個字為10畫,第四個字為14畫。
《捷雷不及掩耳》的來源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的故事。在戰國時期,齊國将領晏子打算攻打燕國,他趁着秋天的陰雨天氣,出其不意地突襲燕國。得到這個消息的燕國國君海歐見勢不妙,想派人去迎戰,但當他一發號令,晏子已經悄無聲息地打到燕國。燕國國君為此惋惜不已,用《捷雷不及掩耳》來形容這個情況,并表達了對自己戰略判斷不準确的遺憾。
在繁體字中,“捷”、“阻”、“趕”、“齣”和“聽”等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都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捷雷不及掩耳》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些不同。例如,“趕”字的部分寫作“迤”,而“齣”字的部分寫作“出”,但整體意思沒有變化。
他反應迅速,捷雷不及掩耳地解決了眼前的問題。
捷徑、迅捷、不及
迅速如風、快如閃電
慢如蝸牛、步調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