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方边远的地方。《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 高诱 注:“殥,犹远也。” 明 宋濂 《申鲜生辞》:“大则苞八殥,小则入一丝。”
“八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或空间范围的广阔性,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含义
指八方边远之地,即九州之外的极远区域。其中“八”代指八方(东、南、西、北及四隅),“殥”本义为遥远,合称强调地域的辽远边界。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汉代学者高诱注释:“殥,犹远也。”说明其地理概念与古代“九州”体系相关,用于划分中央与边陲的层级关系。
文学应用
明代宋濂在《申鲜生辞》中写道:“大则苞八殥,小则入一丝。”此处通过对比“八殥”与“一丝”,以夸张手法突显事物包容范围的宏大与细微。
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将已知的“九州”与未知的“八殥”结合,体现传统空间观念中的层级性和想象边界。
“八殥”属于较冷僻的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文学赏析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语境,可查阅《淮南子》原文及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