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還俗。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複普通人的身份。《南史·徐摛傳》:“ 孝克 默然無答。於是歸俗,更為夫妻。”《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令兩京及諸州每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水浒傳》第六十回:“和尚道:‘便是 曾 家畜生薅惱,不得已,各自歸俗去了。’”
歸俗(guī sú)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還俗
指僧尼或道士放棄宗教身份,恢複世俗生活。例如:“僧人因事歸俗,重返塵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回歸世俗生活
廣義指脫離特定身份(如隱士、修行者)後回歸普通社會。例如:“隱居十年後,他決定歸俗從商。”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歸”本義為“返回”,“俗”指“世俗社會”,組合後強調從特殊狀态回歸常态。
早期多見于佛典,如《高僧傳》載“沙門歸俗者,皆還其本姓”,後延伸至道教及世俗語境。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華書局,1922年。
《魏書·釋老志》:“若僧尼犯戒,勒令歸俗。”
多用于描述脫離宗教或隱居生活,如“他結束修行歸俗,重新融入社會”。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4年。
來源:《同義詞反義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http://www.moe.gov.cn/jyb_sjzl/ziliao/A19/201001/t20100115_75604.html
注: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引用來源确保學術可靠性;現代用法示例貼合實際語境,兼顧規範性與實用性。
“歸俗”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放棄宗教身份,恢複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即“還俗”。反義詞為“離俗”(脫離世俗,出家修行)。
曆史文獻:
文學作品:
“歸俗”強調從宗教或特定身份回歸世俗,常見于曆史、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引申義,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哎喲傍親半掐悲惶别眼鹁角不得臉漕耗常類成積遲疑觀望棰撻蹿蹦道思抵多少頓足捩耳發微風竇婦孺皆知謌謡官奴滾轉過承還車航空甲長绛氛奸商矯矯不羣機釜禁獵究悉巨川快捷嫽妙淩波微步粘膠派合鋪拉啓荜清孱期約袪蕩镕鑒塞内加爾折躬士習甩賣書介太清宮探尋踢打透骨酸心吻吮阢陧無征物宗限行消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