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棰撻的意思、棰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棰撻的解釋

拷打。《東觀漢記·左雄傳》:“ 劉據 為大司農,以職事被譴,召詣尚書,将加箠撻。”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撻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誠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幾遭箠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我殁之後,汝叔母失汝祖母歡,恒非理見箠撻,汝叔母雖順受不辭,然心懷怨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棰撻(chuí t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棰”和“撻”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均表示用棍棒或鞭子進行擊打的行為,常用于形容嚴厲的體罰或責打。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棰(chuí)

    • 本義指短木棍,引申為用棍棒敲打。《說文解字》釋:“棰,擊馬也。”
    • 例:《漢書·刑法志》載“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指刑具拷打下的逼供。
  2. 撻(tà)

    • 意為用鞭、棍等抽打。《爾雅·釋诂》注:“撻,擊也。”
    • 例:《詩經·商頌·殷武》有“撻彼殷武,奮伐荊楚”,表武力征伐(引申自鞭笞意象)。

二、詞義與用法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以棍棒捶擊;鞭打。”并引《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例證。

  2.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與刑具關聯,如“棰”指刑杖,“撻”為鞭刑,合指酷刑。

  3. 《辭源》

    指出“棰撻”屬同義複詞,多見于秦漢法制文獻,反映古代刑罰制度。


四、文化與社會意義

該詞濃縮了中國古代法制史中體罰制度的縮影。如漢文帝廢除肉刑前,“棰撻”為常見刑罰;至唐代《唐律疏議》仍規定“答刑”(用竹闆責打)為五刑之一。其使用警示後人反思暴力懲戒的合理性,亦成為現代司法文明的反面參照。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辭書與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

"棰撻"(拼音:chuí t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拷打、鞭打的刑罰或懲戒行為。其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用棍棒或鞭子抽打,屬于古代刑罰或體罰方式,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東觀漢記》記載劉據因職務過失被“加箠撻”,即為此意。

  2. 文獻出處

    • 漢代:《東觀漢記·左雄傳》提到官員因失職被“箠撻”,反映古代官場懲戒制度。
    • 宋代:施彥執《北窗炙輠》中批評當時教育“不喻道理,但箠撻之”,說明當時體罰現象普遍。
    • 明清: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及《醒世恒言》均用此詞描寫人物受罰場景。
  3. 使用特點
    該詞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屬于曆史詞彙。

建議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時,可查閱《東觀漢記》《醒世恒言》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編着材卒差價長條辭證大帶待次電笑凋慘底裡邸舍都部黩賤飯顆山飛報匪禍封祿風子浮淺府司根壯葉茂葛子官都貴異過稽好酒畫雉回甘驚潨經緯謹記晉職久經考驗捐放濬遐孔雀裘枯毫憐愛路途馬雞帽套每每眇沖納貨能無平翅譴黜七腳八手肉鳍山中無好漢,猢狲稱霸王燒棧失會石麻衰謬素業通俠缃素線團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