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鍋爐。 清 馬建忠 《上李伯相複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書》:“水師迎戰汪洋巨浸之中,一遇敵船轟發雷炮,倘使機釜船舵偶一中傷,全船覆沒, 長平 坑卒無此慘烈。”
“機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根據清代文獻記載,“機釜”指代鍋爐,屬于早期機械裝置的關鍵部件,常見于船舶動力系統。例如,清人馬建忠在《上李伯相複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書》中提到,水師作戰時若“機釜船舵”受損,可能導緻船毀人亡的嚴重後果。此處“機釜”特指提供蒸汽動力的鍋爐,是19世紀工業技術的重要體現。
另有說法認為“機釜”可作成語使用,比喻機會難得,需及時把握,類似“機不可失”。該解釋将“機”理解為機遇,“釜”代指古代煮飯的大鍋,強調機會如烹饪般需掌握火候。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清代工程技術類文獻。
機釜(jī fǔ)是指一種用于生産、加工、烹饪等工作的大型鍋爐設備。
機(jī)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8。
釜(fǔ)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8。
機釜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用來形容一種大型鍋爐設備,用于烹饪或加工。
機釜的繁體字為「機釜」。
在古代,機釜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機」可以寫作「機」,「釜」可以寫作「鬱」。
1. 這家餐館用機釜炖制的肉湯非常美味。
2. 工廠新引進了一台先進的機釜設備。
1. 機器(jī qì):指能夠使用人力以外的力量來進行工作的裝置。
2. 釜底抽薪(fǔ dǐ chōu xīn):比喻解除困難的根本。
3. 機遇(jī yù):指出現在某個時間或某個情境中的有利條件。
1. 鍋爐(guō lú):指用于将水變為蒸汽的設備。
2. 炊具(chuī jù):指用于烹饪的器具。
1. 鍋鏟(guō chǎn):指用來翻炒或舀取食物的廚具。
2. 水壺(shuǐ hú):指用來燒水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