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足捩耳的意思、頓足捩耳的詳細解釋
頓足捩耳的解釋
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态。 宋 王銍 《默記》卷上:“ 晉公 候于閤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詞語分解
- 頓足的解釋 以腳跺地。多形容情緒激昂或極其悲傷、着急。《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裼,犯 * ,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車行》:“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清 蒲松齡 《聊齋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專業解析
“頓足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含義及解析如下:
一、釋義
“頓足捩耳”形容人極度懊惱、焦急或悔恨時的情狀。其中:
- 頓足:指用力跺腳,表示強烈的情緒波動。
- 捩耳:指扭動、抓撓耳朵,常因焦急或不知所措而有的動作。
整體意為因極度懊惱、着急或後悔而跺腳抓耳,舉止失措。該成語帶有較強的動作性和畫面感,突顯人物内心的激烈沖突或束手無策的窘态。其感情色彩偏負面,多用于描述負面情緒引發的行為。
二、出處與例證
該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使用,常出現在描寫人物情緒激動或事态緊急的場景中。例如:
- 在清代文康所著小說《兒女英雄傳》中,即有運用此成語刻畫人物情态的描寫(具體章節需查證原文)。它生動地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焦灼狀态。
三、結構分析
- 頓足:動詞性短語,“頓”意為跺、踏,“足”即腳。
- 捩耳:動詞性短語,“捩”意為扭轉、擰,“耳”即耳朵。
兩者為并列關系,共同構成一個聯合式成語,通過兩個具體的身體動作來共同表達一種強烈的情緒狀态。
四、用法
“頓足捩耳”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用以:
- 描摹情态:形象地描繪人因極度懊惱、焦急、悔恨或束手無策時表現出的肢體動作。
- 烘托氣氛:渲染緊張、窘迫或令人焦躁的場面或人物心理狀态。
五、參考來源
釋義及用法解析主要依據權威漢語辭書: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3.
網絡擴展解釋
“頓足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形容人因極度懊惱、痛心或束手無策時的動作與神态,表現為跺腳、擰耳朵等肢體語言,體現内心的焦慮或無奈。部分文獻也強調其用于描述“束手無策的困态”(如)。
2.發音與結構
- 拼音:dùn zú liè ěr
- 結構:由“頓足”(跺腳)和“捩耳”(擰耳朵)兩個動作組成,通過肢體語言強化情感表達。
3.出處與典故
- 主流說法:出自宋代王銍《默記》卷上,記載晉公因事态失控而“頓足捩耳”,感歎“無及矣”(來不及了),體現事态無法挽回的焦灼。
- 其他說法:部分資料提及《漢書·王莽傳》中的類似表述,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
4.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個人情感(如悔恨、懊惱)或社會事件中的無力感。
- 語法功能:常作定語或狀語,如“他頓足捩耳,卻無計可施”()。
5.近義詞與延伸
- 類似成語:捶胸頓足、抓耳撓腮。
- 注意:該成語為中性詞,無明确褒貶色彩,但需結合語境使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出處或用法,可參考《默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拔山蓋世背曲腰躬鼻鼻齉齉炳燭夜遊駁蝕布頭,布頭兒秤象陳玄垂露大屈方外侶放鷹逐犬發喬糞棋分弦鼓蕩歸齊寒瘡蒿宮鶴鬓核反應堆合祛懷表歡浃花遮柳隱翦奪叫哥哥交密嬌弱結友金方積羽郎榆淚波钌铞列甯室力矩淩犯流景留連論詩啰巷拽街賣庸拿頂惬快祇樹林犬齒犬兒年犬子取悅閏分沙劘商葩上載身型實秀順天弢迹匿光托缽挽裂微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