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證明;沒有實據。《文選·左思<三都賦>序》:“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 劉逵 注:“蓋 韓非 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 宋 王谠 《唐語林·文學》:“舉之《春秋》,則明白而有實;合之 左氏 ,則叢雜而無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立碑》:“《南史》 裴松之 曰: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以為諸立碑者,宜悉令言上為朝議所許,然後聽之,庶可以防遏無徵,顯彰事實。”參見“ 無徵不信 ”。
(2).沒有征兆或迹象。《法苑珠林》卷三:“診候無徵,雩祈失効。”
“無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沒有證明或實據
指事物缺乏證據或事實依據,常用于描述言論、觀點缺乏支撐。例如《文選·左思<三都賦>序》中提到“於義則虛而無徵”,強調内容空洞無據。
沒有征兆或迹象
表示事情發生前毫無預兆,常用于描述突發情況。如《法苑珠林》中“診候無征,雩祈失効”,指無法通過觀察征兆預測結果。
該詞結構為“無(否定)+征(迹象/證據)”,強調“缺乏可驗證性”或“不可預知性”。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文選》《法苑珠林》等文獻。
《無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征兆或迹象。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無”和“彳”。這個詞語在古代漢字中常用繁體字寫作“無徵”。
《無征》的第一個部首是“無”,它表示“沒有”;第二個部首是“彳”,表示“行走”。整個漢字共有10個筆畫。
《無征》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況的發展沒有任何征兆或預示,突然出現。它在文學作品、古代詩詞和現代文言文中被頻繁使用。
繁體字形式為“無徵”,其中“無”是用“無”的繁體形式,而“徵”是“征”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中,無征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字形相似。例如,有時會将“無”的右側部分寫成兩橫,而不是三橫。
1. 他一夜之間成了富豪,真是無征可尋。
2. 他的突然離去對我們來說完全是無征兆的。
可以使用“無征”這兩個字作為構詞的一部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無征兆:沒有任何迹象或征兆。
2. 無征求:不進行任何征求或征求意見。
3. 無征信:沒有任何信用記錄或信用評估。
近義詞:無迹、無蹤、無預兆
反義詞:有征、有迹、有預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