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阢陧的意思、阢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阢陧的解釋

[unstable] 杌陧

邦之阢陧。——《書·秦誓》

詳細解釋

傾危不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阢陧”是一個由“阢”和“陧”組成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形容國家或局勢的動蕩不安。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字義溯源

    • 阢:本義指山路險峻、岩石不穩的狀态,字形從“山”部,強調與山體相關的危險。戰國後逐漸引申為“國家根基動搖”,如《左傳》中“晉室阢陧”即指晉國政權岌岌可危。
    • 陧:通“隉”,原指地勢傾斜、崩塌,後與“阢”結合,強化了“不穩定”的意象。
  2. 曆史隱喻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政權或社會危機。例如清朝康熙帝曾以“阢陧之象”形容邊疆動蕩,反映統治者對國家安危的深切憂慮。

  3.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阢陧”屬于生僻詞,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局勢的極端不穩定,如“經濟阢陧”“政局阢陧”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阢陧

阢陧是一個古代漢字,擁有較為豐富的含義和用法。該字由「阜」和「颙」兩個部首組成,部首「阜」表示土堆,「颙」表示人的形容。因此,阢陧的本義是指人雜居的地方,也可以指寺廟後面存放鼎器的院落。

阢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阜(部首)+ 颙(部首+6畫) = 8畫。

阢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詩經·邶風·阢數》中的一句詩:“阢陧其險。” 意思是雜亂的地方有很多隱患,比喻國家或者家庭的内務雜亂不堪。這首詩中的「阢陧」一詞後來逐漸引申為廢墟、垃圾堆等含義。

古代繁體字《阢陧》的寫法和現代簡體字有所不同,繁體字中的「陧」字由「阜」和「咼」兩個部首組成,與現代簡體字并無太大區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理解和使用阢陧:

1. 這片阢陧之地已經廢棄多年,荒草叢生。

2. 城市的邊緣有很多阢陧的建築,給整個地區帶來了安全隱患。

3. 他躲藏在阢陧中,不願意與外界交流。

組詞:阢陧牆、阢陧場、阢陧堆。

近義詞:廢墟、廢棄、無人居住。

反義詞:繁華、安定、整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