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terion;standard] 指圭表,比喻标準,準則和法度;可以據此作出決定或判斷的根據
圭臬星經奧,蟲篆丹春廣。——杜甫《八哀詩》
適應之說,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魯迅《人之曆史》
(1).土圭和水臬。古代測日影、正四時和測度土地的儀器。 唐 杜甫 《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荥陽鄭公虔》:“圭臬星經奧,蟲篆丹青廣。” 明 黃佐 《乾清宮賦》:“揆日晷,驗星文,陳圭臬,絜廣輪。”
(2).比喻典範;準則。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耆舊·西莊光祿》:“世之言學者,以先生為圭臬雲。” 魯迅 《墳·人之曆史》:“適應之説,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 朱春雨 《關于軍事題材創作的一封信》:“有好的文學理論工作,勢必導緻創作上的強烈的追求氣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圭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ī niè,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圭臬”原指古代兩種測量工具:
比喻義:指事物的準則、規範或不可逾越的法度,常用于學術、道德等領域。
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演變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代曆法相關文獻。
《圭臬》這個詞是古代漢字,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用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囗”和“示”。其中,“囗”表示圍住,而“示”則表示事物的表面。
在筆畫上,圭臬一共由12畫組成。其中,圭字由8畫組成,臬字由4畫組成。
圭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記載可以找到于先秦時期的古籍中。圭字表示玉器的形狀,象征着高貴和珍貴。臬字則表示标準和規範。因此,圭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标準、法則或規定。
在繁體字中,圭臬的寫法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形狀比較複雜,需要一定的筆畫功夫來書寫。
圭臬在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于現在。在古代,圭垂直對稱,兩側略微向内彎曲;臬也呈現出彎曲的形狀。整體上,古時的圭臬字形更加精美和繁複。
1. 遵守交通規則是大家的圭臬,不能隨意闖紅燈。
2. 在這個文明社會中,尊重他人的隱私是一種無形的圭臬。
組詞:圭璧(古代玉的标準)、臬典(規範的典範)。
近義詞:規範、準則。
反義詞:不合規、不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