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terion;standard] 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圭臬星经奥,虫篆丹春广。——杜甫《八哀诗》
适应之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鲁迅《人之历史》
(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明 黄佐 《乾清宫赋》:“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絜广轮。”
(2).比喻典范;准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 鲁迅 《坟·人之历史》:“适应之説,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 朱春雨 《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圭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ī niè,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圭臬”原指古代两种测量工具:
比喻义:指事物的准则、规范或不可逾越的法度,常用于学术、道德等领域。
例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演变或文学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古代历法相关文献。
《圭臬》这个词是古代汉字,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用法。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囗”和“示”。其中,“囗”表示围住,而“示”则表示事物的表面。
在笔画上,圭臬一共由12画组成。其中,圭字由8画组成,臬字由4画组成。
圭臬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记载可以找到于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圭字表示玉器的形状,象征着高贵和珍贵。臬字则表示标准和规范。因此,圭臬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标准、法则或规定。
在繁体字中,圭臬的写法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形状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笔画功夫来书写。
圭臬在古代的写法略有不同于现在。在古代,圭垂直对称,两侧略微向内弯曲;臬也呈现出弯曲的形状。整体上,古时的圭臬字形更加精美和繁复。
1. 遵守交通规则是大家的圭臬,不能随意闯红灯。
2. 在这个文明社会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一种无形的圭臬。
组词:圭璧(古代玉的标准)、臬典(规范的典范)。
近义词:规范、准则。
反义词:不合规、不标准。
矮胖白邓邓白亲班兵跋嘴奔跑婢女避仕波厮漕计唱唱咧咧撑事称意花尘缘出宝出操出辞戳锅漏疵国待望当户灯伞迩刻繁绿峯岚怫恚赶嘴格吧格吧鼓波护谷虫监护极值寄踪绝世佳人絶域拘囹聚星糠星酷裂枯柳来索滥竽凉驳蓼洲周公麟趾流星群龙钤勉谕袍袖骈齿蹊要色胆双莲肆言詈辱似有如无天睠痛陈文字缘无地起楼台相公香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