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海棕 ”。樹名。椰木的一種。 唐 杜甫 《海棕行》:“ 左緜 公館 清江 濆,海椶一株高入雲。”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記》:“海椶,大抵椶類,然不皮而幹葉叢於杪,至秋乃實,似楝子。” 宋 蘇轍 《過侄寄椰冠一首》詩:“垂空旋取海棕子,束髮裝成老法師。”自注:“ 蜀 中海棕即 嶺 南椰木,但不結子耳。”參見“ 海棗 ”。
“海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與别名
“海椶”亦作“海棕”,指一種椰木類植物,屬于棕榈科。根據文獻記載,其特點是樹幹高大(“高入雲”),葉子叢生于頂端,秋季結果,果實形似楝子。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蘇轍在詩注中提到,四川地區的“海棕”即嶺南的椰木,但“不結子”,說明地域差異可能影響其形态特征。
文獻記載
相關辨析
“海椶”與“海棗”為不同植物,需注意區分。前者屬于椰木類,後者則為棗椰樹,果實可食用。
總結來看,“海椶”是古代對特定椰木類植物的稱謂,多用于詩文描寫,現代已較少使用這一名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益部方物略記》等古籍文獻。
海椶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海”和“木”,筆畫數為19劃。它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海椎。
海椶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字形簡化後成為現在的寫法。古時候的漢字中,“海”指的是大海,是廣闊的水域,“椶”指的是椶木,是一種質地堅硬、用途廣泛的材料。
在古代寫法中,海椶的“椶”字部分由木(艹)和橫撇的旁字組成。這種寫法在簡化之後,變為了現代的“椶”字形。
以下是對海椶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海椶是一種海洋生物,長相獨特。
2. 市場上有許多以海椶為原料制作的手工藝品。
3. 海椶的質地堅硬,可以經過一定的加工後用于制作家具。
一些與海椶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海底植物:生長在海底的植物。
2. 椶木器:用椶木制作的器具。
3. 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生物。
一些近義詞可以替代海椶,如:
1. 海膽:也是一種海洋生物,形狀類似植物的果實。
2. 海綿:一種多孔的海洋生物,用于制作海綿狀物品。
一些反義詞與海椶相對應,如:
1. 大陸:與海洋相對的陸地。
2. 陸生: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
綜上所述,海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其詞源于古代漢字,并經過字形簡化演變成現代的寫法。海椶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由“海”和“椶”的字形組成,其中“椶”字由木和旁字構成。海椶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