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說命下》:“爾交修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 孔 傳:“交,非一之義。” 孔穎達 疏:“令其交更修治己也。”後用為天子要求臣下匡助之詞。 宋 王安石 《批答文武百寮曾公亮已下上尊號第一表不允》:“朕以薄德,嗣膺基緒,繼天理物,常懼弗任。方賴交修,以熙衆治。”《明史·楊士奇傳》:“茲創制‘楊貞一印’賜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譽。”
“交修”一詞源自《尚書·說命下》,原指君主對臣子的要求,後演化為“互相匡助、共同修治”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出自《尚書·說命下》:“爾交修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其中“交”意為“交互、共同”,“修”指“修治、完善”。孔穎達疏注為“令其交更修治己也”,即君主希望臣子共同輔助自己治理國家。
古代用法
主要用于君臣關系語境,強調君主對臣子的依賴與協作。如明代《明史·楊士奇傳》提及“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譽”,體現君臣合力治國的理念。
後世引申
宋代王安石在奏表中用“方賴交修,以熙衆治”,将詞義擴展至君臣共同推動社會安定繁榮的層面。
現代語境中的變化
現代漢語中,“交修”的古典含義已較少使用,但可引申為“提交并修改”的動作,如學術場景中“交草稿後再交修改稿”。需注意這與古義的關聯較弱。
字義分解
“交修”的核心意義在于“協作治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古典或現代引申義。
交修是指互相學習、交流并修行的意思。這個詞源于佛教經典中的一個詞組,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它代表了人們相互交流、共同進修以提升自己的修行。
交修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第一個部首是“交”,意為互相、彼此;第二個部首是“攸”,意為遠。
交修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交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用于描述修行者互相學習、交流修行心得的過程。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擴展到其他領域,用于形容人們共同學習、進修的行為。
《交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但《交修》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今天基本保持一緻,隻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1. 我們定期舉行交修會,分享我們的修行心得。
2. 參加社區中心的交修活動,可以與他人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1. 交流:互相傳遞信息、思想或觀點的行為。
2. 修行:通過修煉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養。
3. 修煉:通過長期努力和實踐來修正自身缺點并提高自身素質。
1. 互參:相互學習、交流的意思。
2. 互勉:相互激勵、鼓勵的意思。
1. 獨修:單獨修行,不與他人交流學習的意思。
2. 孤行:孤立自己行動,不與他人合作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