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互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尚書》,經之史也;《春秋》,史之經也;《中庸》、 孟氏 ,子也,而其理經,故陟而經也;《道德》《沖虛》,經也,而其理子,故降而子也。三者皆可以互名。”
“互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1. 基本含義
指事物或概念之間因屬性交叉而産生的相互稱呼、互相替代關系。例如,某些經典著作因兼具多重性質,可在不同分類體系中互換名稱。
2. 文獻例證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舉例:“《尚書》兼具經史屬性可稱‘經之史’,《春秋》可稱‘史之經’;《中庸》《孟子》因哲理深刻被歸為經書,《道德經》《沖虛經》因思想體系獨立又被歸為子書。這三類典籍皆可互名。”
3. 使用特點
4. 延伸理解
該詞也隱含着對事物多重屬性的認知,反映出中國古代學術分類的靈活性。例如《道德經》被同時視作哲學經典(子部)和宗教典籍(經部)的雙重身份。
提示:如需查閱原始文獻例證,可參考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的完整段落。
互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相互稱呼,互為對方的名字。拆分部首為“⺈”和“口”,總共有6個筆畫。下面将詳細介紹它的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互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在中國古代的文人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當兩個人物發展出一段特殊的關系時,他們可能會互相起别名或化名來表示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這樣的互相命名被稱為“互名”,後來被概括為“互名”。互名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用來表示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或友好關系。
繁體字“互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互名”在繁體中依然被表示為“互名”,并沒有改變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所變化。對于“互名”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字典中,它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現代漢字是一緻的,都指相互稱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互名”的例句:
與“互名”相關的組詞有:
與“互名”近義的詞語有“互稱”、“互喊”等。反義詞則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但可以使用“單向稱呼”、“單方面稱呼”等表達相反的概念。
總之,“互名”這個詞語常常用來表示人們之間相互的稱呼,特别是在表達親密關系或友好關系時使用。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而現代漢字的寫法與古時候可能稍有不同。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互名”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