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互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尚書》,經之史也;《春秋》,史之經也;《中庸》、 孟氏 ,子也,而其理經,故陟而經也;《道德》《沖虛》,經也,而其理子,故降而子也。三者皆可以互名。”
互名是漢語詞彙學中的特殊現象,指兩個詞語或概念互為名稱,彼此在不同語境中可相互替代指代。這一術語常見于古代訓诂學和文獻研究中,體現了漢語詞義關系的複雜性與互動性。
雙向指代性
互名強調詞語間的雙向對稱關系,如《說文解字》中“老”與“考”互為訓釋,即“老,考也”“考,老也”。此類現象多見于同源詞或近義詞,反映古人通過互釋明晰詞義的方法。
語境依賴性
互名的成立需依賴特定語境。例如《爾雅·釋宮》中“宮謂之室,室謂之宮”,二者在泛指房屋時可互換,但具體含義仍隨語境變化。
互名研究對訓诂學、古籍校勘具有重要意義。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互名現象揭示了早期漢語詞義的共生性,為探求詞源提供線索。現代學者王力在《同源字典》中亦通過互名分析,論證了同源詞的分化規律。
當代辭書編纂常借鑒互名原則。如《漢語大詞典》在釋義詞項中标注互名關系,幫助讀者理解詞義關聯性。此外,古籍數字化工程通過标注互名詞彙,提升文本檢索與分析的準确性。
參考來源:《說文解字》《爾雅》《說文解字注》《同源字典》《漢語大詞典》。
“互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1. 基本含義
指事物或概念之間因屬性交叉而産生的相互稱呼、互相替代關系。例如,某些經典著作因兼具多重性質,可在不同分類體系中互換名稱。
2. 文獻例證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舉例:“《尚書》兼具經史屬性可稱‘經之史’,《春秋》可稱‘史之經’;《中庸》《孟子》因哲理深刻被歸為經書,《道德經》《沖虛經》因思想體系獨立又被歸為子書。這三類典籍皆可互名。”
3. 使用特點
4. 延伸理解
該詞也隱含着對事物多重屬性的認知,反映出中國古代學術分類的靈活性。例如《道德經》被同時視作哲學經典(子部)和宗教典籍(經部)的雙重身份。
提示:如需查閱原始文獻例證,可參考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的完整段落。
八司馬冰栗不合節菜苔禅燈常調槎岈赤牍絺索吹彈寸義錯過時機促轸大渾家等候丁彊陡亂斷舌颿樯浮囊該面宮紫貴寶骨貌顧屬海宴河清翰蔽含怆何樹紅高粱華劇還珠合浦火礮結風解逅筋革謹空棘圍鎖院镌雕絶足開幞課笃擂家禮命美女簪花飄沐岐徑齊梁寝伏輕隽瓊敷乳彘塞雁升力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疏喪王庾線絡子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