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史馆的意思、国史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史馆的解释

编纂国史的机构。 汉 称著作东观, 晋 为著作省, 唐 改称史馆, 宋 沿用,隶属崇文院, 金 始置国史院, 元 置翰林国史院, 明 以翰林院统领修史事务, 清 及 民国 改名为国史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史馆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官方修史机构,主要承担国家正史编纂与历史档案管理工作。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机构名称由"国史"与"馆"构成,"国史"指国家编修的历史典籍,"馆"意为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

在历史沿革方面,中国历史研究院资料显示,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首设国史馆,隶属翰林院,负责编修《明史》和本朝实录。民国时期改组为隶属国民政府文官处的修史机构,1949年后在台湾地区延续建制。大陆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关职能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机构承接。

该机构核心职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编纂纪传体正史,系统记录国家重大事件;二是保管整理历代皇帝实录、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三是编修典章制度汇编,如《大清会典》。其修史工作遵循"据实直书"原则,编纂成果具有最高官方史学权威性。

组织结构方面,国务院机构设置史料记载,清代国史馆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等职官,实行总裁负责制。现代相关机构延续了分级管理制度,设置档案管理、文献编纂、学术研究等职能部门。

当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显示,新时代国史编研工作已形成"一馆多库"格局,数字化馆藏超过1000万件,推出《清史稿校注》《民国档案》等重要文献。相关成果通过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机构向社会公布,为史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国史馆”是负责编纂和保存国家历史的官方机构,其职能和形式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

  1. 定义与核心职能
    国史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历史文献,编纂国史,涵盖帝王本纪、典章制度、人物传记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著作东观”,晋代改称“著作省”,唐代始设“史馆”。

  2. 清朝国史馆的发展

    •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设立,初为临时机构,负责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
    • 乾隆时期成为常设机构,编纂体例包括本纪、传、志、表四类,并形成系统的修史制度。
    • 纂修范围扩展至《大清一统志》《皇清奏议》等,并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3. 民国及现代演变
    民国初年设国史馆,负责编纂民国历史,后由新中国接收,其档案为研究民国史提供重要基础。台湾地区至今仍设隶属于“总统府”的国史馆,典藏史料并出版历史著作。

  4. 文化意义
    国史馆不仅是历史文献的保存中心,更象征国家对历史的系统整理与传承。清代祁鹤皋、王先谦等学者在馆内完成《蒙古王公表传》《东华录》等著作,体现了其学术价值。

总结来看,国史馆的职能贯穿古代至近现代,是官方主导历史书写的重要载体,其制度化和持续性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录提供了保障。

别人正在浏览...

摆驾卑狭庇阴财产权传书刺柴葱昽二帝芳苓烦伤范域俸积愤懑伏首贴耳钢瓶耿结鸿泥雪爪煎沸简末蹇拙缴缠沮间駏虚亢心憍气课订魁肥累迹凉能六簙六霙僇僇辂木卢森堡毛皮马酮美迁秘阁帖密码箱蓦駮莫不闻乾打垒巧丸亲嫡晴碧权节去国趣利人情汹汹三夫之对沈红神屋石窌使君子输积谈议风生慱约卫生狝剃歇间谢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