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埽的意思、岸埽的詳細解釋
岸埽的解釋
用秫稭、柳枝、竹索等捆紮而成的護堤或堵口子的設施。《明史·蔺芳傳》:“新築岸埽,止用草索,不能堅久。宜編木成大囷,貫樁其中,實以瓦石,復以木橫貫樁表,牽築隄上,則殺水固隄之長策也。”
詞語分解
- 岸的解釋 岸 à 水邊的陸地:河岸。上岸。兩岸。 高大:偉岸(魁偉,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頭飾高戴,前額外露:岸帻(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表示态度灑脫,不拘束)。 古同“犴”,鄉間牢獄。
- 埽的解釋 埽 à 治河時用來護堤堵口的器材,用樹枝、秫稭、石頭等捆紮而成。 用秫稭修成的堤壩或護堤。 埽 ǎ 古同“掃”,打掃。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岸埽”是一個與古代水利工程相關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解釋
岸埽(拼音:àn sào)指用秫稭、柳枝、竹索等材料捆紮而成的護堤或堵口設施。其作用主要是加固堤岸、防止洪水沖蝕,或用于堵塞河道決口。
曆史記載
- 據《明史·蔺芳傳》記載,明代曾用草索制作岸埽,但因材料不耐久,後改進為将木樁編成框架,填充瓦石并固定于堤岸上,以增強穩固性。
延伸說明
- 材料與結構:岸埽多用樹枝、秫稭、石頭等捆紮成圓柱形或束狀,類似現代的“石籠”工藝。
- 應用場景:常見于黃河等易泛濫河流的治理,是古代防洪工程的重要技術。
- 現代關聯:類似技術至今仍用于部分水利工程,但材料升級為鋼筋、混凝土等。
其他解釋差異
需注意,個别資料将“岸埽”解釋為“得到岸上支持”的成語(如),但此說法未見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實際用法存在偏差。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中國水利史》等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岸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河岸上的栅欄或護欄。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山”部首,右邊是“土”部首。它的總共有10畫。《岸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可能是古代人們根據實際情況創造出來的一個詞語。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岸埽」。在古時候,人們寫這個字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上是類似的。一些例句可以是:青山綠水間修了一條岸埽。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岸埽道、岸埽堤、岸埽護欄等。近義詞可以是:河堤、江岸等,而反義詞可以是:開放的河岸、無栅欄的河堤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