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況的意思、鄙況的詳細解釋
鄙況的解釋
謙稱個人情況。 唐 白居易 《答戶部崔侍郎書》:“首垂問以鄙況。不足雲,蓋默默兀兀,委順任化而已。”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龍梭三娘》:“餘詢 瓊兒 自悉。鄙況林泉闃寂,車馬音稀,惟濡筆為賢契紀循良善績也。”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況的解釋 況 à 情形:情況。狀況。近況。況味(境況和情味,如“他的處境不好,況況難言”)。 比方:比況。每況愈下。 文言連詞,表示更進一層:況且。何況。 姓。 古同“贶”,賜予。 筆畫數:; 部首:冫; 筆
網絡擴展解釋
“鄙況”是一個漢語謙辭,讀音為bǐ kuàng,主要用于古代書面語境中,指代個人境況或情況,通常帶有自謙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
- 鄙:本義為邊遠之地,引申為謙稱自己(如“鄙人”“鄙見”),表示謙遜或自貶。
- 況:指情形、狀況(如“近況”“情況”)。
組合後,“鄙況”即謙稱自身境遇或近況。
-
具體含義
多用于書信或對話中,委婉表達自己的處境。例如:
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首垂問以鄙況。不足雲,蓋默默兀兀,委順任化而已。”
此處白居易以“鄙況”回應對方對自己近況的關切,表達謙遜态度。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常見于文人書信或筆記,如清代宣鼎《夜雨秋燈錄》中也有用例。
- 現代適用性:當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
相關說明
- 近義詞:鄙懷、鄙意(均屬謙辭)。
- 反義詞:尊況(敬稱對方情況)。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謙辭體系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鄙況》一詞的意思
鄙況(bǐ kuàng)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所處的環境或狀态極其低劣、不堪,具有貶義。它常用于描述某種情況、地方或事件的糟糕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鄙況》的拆分部首是鄙(bǐ)和況(kuàng),分别有12畫和7畫。
來源
《鄙況》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鄙源音是bǐ,可能與《說文解字》等古代漢字字典中的“吝鄙”和“鄙陋”的義項有關。況源音是kuàng,可能跟“境況”、“情況”等概念有關。
繁體
《鄙況》的繁體字為「鄙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鄙的形狀曾經出現過多種變體,如「辟」和「辟」。況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冘凵土」。
例句
1. 這家餐廳的衛生狀況實在是太鄙況了。
2. 這個公司的管理水平陷入了鄙況。
3. 在那個偏遠山區,村裡的生活條件很是鄙況。
組詞
與《鄙況》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鄙視、況味、鄙陋、情況等。
近義詞
與《鄙況》意義相近的詞彙有糟糕、惡劣、低劣、破爛等。
反義詞
與《鄙況》意義相反的詞彙有優秀、卓越、高雅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