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知聲蟲。地蛹。《爾雅·釋蟲》:“國貉蟲蠁。” 邢昺 疏:“此蛹蟲也。今俗呼為蠁,一名國貉,一名蟲蠁。《説文》雲:‘知聲蟲也。’”參見“ 蟲蠁 ”。
關于“國貉”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如下:
基本詞義與讀音
該詞拼音為“guó mò”,最早見于《爾雅·釋蟲》,指一種名為“地蛹”的蟲類,體型比蠶蛹大,生活在土壤中,可能屬于水稻害蟲(如浮塵子)的幼蟲階段。古代文獻中将其描述為“知聲蟲”,可能與蟲鳴特性相關。
文獻考據
根據《爾雅》及邢昺注疏,“國貉”與“蟲蚃”為同物異名,屬于蛹蟲類。《說文解字》補充其“知聲”特性,推測古人可能觀察到該蟲對聲音敏感或具有發聲能力。
文化引申義
部分民間傳說将其引申為象征吉祥的貉類動物,用以比喻忠誠、勇敢的品德,并出現在詩詞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文學演繹。
需注意的争議點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爾雅》等典籍;若為文學創作,可結合引申義靈活使用,但需注明文化語境差異。
《國貉》一詞出自古代文獻,通常用來指代狗。在古代中國,狗被認為是忠誠、勇敢和警惕的象征,也被視為貴重的寵物。
《國貉》的拆分部首為“犬”,表示與狗相關,其筆畫數為11畫。
《國貉》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這是一本古代文字學和詞典學的著作,收錄了許多古代漢字的解釋和用法。
《國貉》的繁體字為「國貓」,在繁體中,「貉」被替換為了「貓」字,表示貓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狗常常用「犬」字表示,而「貉」通常表示獾,類似于狗的動物。
1. 他養了一隻忠誠的國貉,保護了家庭的安全。
2. 妹妹愛狗,特别是小型品種的國貉。
國貉的相關詞彙有:國家、國王、國防、犬類、寵物。
與《國貉》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國犬、诏犬。
與《國貉》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野狗、流浪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