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頭陀的意思、頭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頭陀的解釋

[梵dhūta;mendicant Buddhist monk] 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

詳細解釋

亦作“ 頭陁 ”。梵文dhūta的譯音。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亦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雲頭陁,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淡道人》:“其徒有頭陁一人,又祕藏紙畫牛一頭,每與客戲。”《西遊記》第十七回:“話説 孫行者 一觔鬥跳将起去,諕得那 觀音院 大小和尚并頭陀、幸童、道人等一個個朝天禮拜。” 清 鄭燮 《道情》之三:“老頭陀,古廟中,自6*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閒齋供。”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頭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頭陀”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dhūta”(音譯“杜多”“杜荼”等),意為“抖擻”或“修治”,指通過苦行去除對物質生活的貪著,以修煉身心、滌除煩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頭陀的本義是“抖擻”,即通過嚴格的修行方式振奮精神、摒棄世俗欲望。其核心在于對衣、食、住三方面的極簡追求,例如穿破舊衣物(糞掃衣)、乞食為生、居無定所等。

  2. 十二頭陀行
    根據佛教經典,頭陀行包含十二項苦修規定,分為三類:

    • 衣:僅穿他人丢棄的布料縫制的“糞掃衣”;
    • 食:每日乞食,不挑揀食物好壞,且日中一食;
    • 住:遠離人群,居于墳地或樹下等寂靜處。
  3. 曆史與演變
    頭陀最初專指嚴格遵循苦行戒律的比丘,如佛陀弟子大迦葉尊者,因精進頭陀行被尊為“頭陀第一”。後世逐漸将雲遊四方、行腳乞食的僧人也泛稱為頭陀,這類僧人通常保留部分頭發,以示修行身份。

  4. 文化意義
    頭陀行體現了佛教對斷除貪欲的重視,通過極簡生活達到心靈淨化。盡管現代佛教中嚴格修頭陀行者較少,但其精神仍影響禅宗等流派,強調内在修持而非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頭陀》的意思

《頭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些宗教團體中出家修行的僧人。這個詞語源自佛教,特指剃光頭發、出家修行的僧人。

《頭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頭陀》的部首是“月”和“阜”,部首拆分成“⺆”和“阝”兩個部分。它共有11個筆畫。

《頭陀》的來源

《頭陀》一詞最早來源于佛教。在佛教文化中,僧人出家修行時要剃光頭發,代表摒棄塵世俗念,專心修行。因此,成為僧人的人也被稱為“頭陀”。

《頭陀》的繁體

《頭陀》的繁體字為「頭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有關《頭陀》的字形是“上面‘⺆’,下面‘阝’,右邊‘允’”,與現代稍有差别。

《頭陀》的例句

1. 他決定剪發出家,成為一名頭陀。
2. 佛教寺廟裡有很多頭陀專心修行。
3. 這位頭陀給我講解了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

組詞

頭陀道、頭陀廟、頭陀寺、頭陀僧、頭陀教、頭陀戒

近義詞

沙門、出家人、僧侶、修道士

反義詞

俗家人、世俗人、凡夫俗子、非出家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