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葫蘆韻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其“先二後四”者,謂用韻時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如葫蘆形,故名。
葫蘆格,又稱“葫蘆韻”,是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特殊用韻格式,主要運用于律詩或近體詩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用韻規則
葫蘆格要求在首句押韻的律詩中,相鄰兩個韻部交替使用,遵循“先二後四”或“先小後大”的規律。例如“東”“冬”兩韻通押時,前兩聯用“東”韻,後四聯用“冬”韻,整體韻腳排列如葫蘆形狀,故得名。
曆史淵源
據宋代袁文《甕牖閑評》記載,該格式由唐代詩人鄭谷(鄭都官)與詩僧齊己等人共同制定,與“辘轳格”(雙出雙入)、“進退格”(一進一退)并列為三種特殊詩韻格式。
葫蘆格多用于需要增強詩歌節奏變化的場合,但因用韻規則複雜,後世逐漸少見。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韻腳排列,體現詩歌結構的藝術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甕牖閑評》及唐代詩格理論相關研究。
葫蘆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
葚(部首:艹)和 各(部首:⺼)。
筆畫:
葚的筆畫為9畫,各的筆畫為5畫。
來源:
葫蘆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葫蘆是一種常見的植物,人們常用葫蘆制作容器。而格,在這裡表示一種格局、形式或樣式。因此葫蘆格指的是葫蘆的樣式或形式。
繁體:
葫蘆格的繁體寫法為葫蘆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葫蘆格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現代的基本形态。
例句:
1. 這個葫蘆格的樣式非常别緻。
2. 他用葫蘆制作了一個漂亮的葫蘆格。
組詞:
葫蘆格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詞語單獨使用。
近義詞:
葫蘆樣式,葫蘆形狀
反義詞: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