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葫蘆格的意思、葫蘆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葫蘆格的解釋

亦稱“ 葫蘆韻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其“先二後四”者,謂用韻時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如葫蘆形,故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葫蘆格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的特殊用韻形式,屬于近體詩格律的變體之一。該名稱源自其押韻結構形似葫蘆,表現為前兩聯押仄聲韻,後兩聯轉平聲韻,形成“仄仄平平”的聲調組合,如葫蘆由細頸逐漸擴大般具有遞進感。

從韻律學角度分析,葫蘆格的典型特征在于“雙進雙收”的聲調布局。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别亦難”一聯,前兩聯以入聲字“難”“殘”收尾,後兩聯轉為平聲“幹”“寒”,形成聲韻的起伏變化。這種格式突破了傳統近體詩一韻到底的限制,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文鏡秘府論》記載該格式在晚唐時期較為流行,宋代《詩人玉屑》将其歸入“雜體詩”範疇。現代詩律學研究指出,葫蘆格實質是“進退格”的衍生形式,通過聲調轉換營造特殊的音樂美感,但因對仗工整度要求較高,傳世作品相對較少。

據《漢語詩律學》考證,該名稱最早見于南宋詩話著作,明代《詩薮》詳細記錄了其“前促後舒”的聲韻特點。當代《中國詩歌藝術大辭典》将其定義為“雙調轉換體”的重要範式,體現了漢語聲韻學的精妙組合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葫蘆格,又稱“葫蘆韻”,是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特殊用韻格式,主要運用于律詩或近體詩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1. 用韻規則
    葫蘆格要求在首句押韻的律詩中,相鄰兩個韻部交替使用,遵循“先二後四”或“先小後大”的規律。例如“東”“冬”兩韻通押時,前兩聯用“東”韻,後四聯用“冬”韻,整體韻腳排列如葫蘆形狀,故得名。

  2. 曆史淵源
    據宋代袁文《甕牖閑評》記載,該格式由唐代詩人鄭谷(鄭都官)與詩僧齊己等人共同制定,與“辘轳格”(雙出雙入)、“進退格”(一進一退)并列為三種特殊詩韻格式。


二、示例與運用


三、相關術語辨析


四、應用場景

葫蘆格多用于需要增強詩歌節奏變化的場合,但因用韻規則複雜,後世逐漸少見。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韻腳排列,體現詩歌結構的藝術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甕牖閑評》及唐代詩格理論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傍觀冷眼鞭擊編輿逼畏伯奇播送部大昌仆襯布愁郁郁椽棟蹙金結繡單弦帝藉墳策焚琴鬻鶴符告高樓膏腴子弟耕斂攻社苟延狗走狐淫袿袍後果驩頭轘刑花朝月夕穢貨徑寸珠矜假金躍兩湖靈木靈音臨盆隸釋立柱蒙括幕燕南冥奴怯歐風鰟魮樹泡罩塔屏遮潛休隱德穹廬窮囚祛妄妊婦日要哨笛生生世世石館雙秤私愛樘突童年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