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憐;憐憫。《晉書·王濬傳》:“誠宜加恩,少垂矜憫,追録舊勳,纂錫茅土。”《宋史·職官志三》:“若情可矜憫,而法不中情者讞之。”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臣若不言,是不惟上負聖明矜憫元元之深意,而溝中之瘠,真自臣推而納之矣。”
“矜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jīn mǐn
含義:指對他人遭遇的不幸或困境表示同情與憐憫,帶有哀憐的情感色彩。
情感内涵
表現為對弱勢群體或他人苦難的深切關懷,常伴隨溫柔、體恤的态度,如《宋史》提到“情可矜憫”,強調基于同理心的情感判斷。
文獻用例
社會意義
該詞隱含倡導關注社會問題、幫扶弱者的積極态度,如“法不中情者谳之”體現法律與情理結合的治理理念。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較少使用,但仍是理解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的關鍵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矜憫(jīn mǐn)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和憐憫,以及對其進行照顧和幫助的情感和行為。它既包含了對别人的困境感到悲傷和悲痛,又表現出對其所遭受痛苦的關心、憐憫和同情。
矜憫的部首是⺊(矛),由兩個筆畫組成。
矜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它的本義是形容矛尖指向上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對他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憐憫的意思。
矜憫(jīn mǐn)是矜憫的繁體字,也有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矜憫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寫法為「僅懽」,意為極少而同情。這個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但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古代對矜憫的理解和描述。
1. 在看到那位老人一個人獨自走過馬路時,我不禁感到矜憫。
2. 她用矜憫的目光看着那個無家可歸的小女孩,然後決定帶她回家。
矜憫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構成新的詞彙,如:
1. 矜憫無私:形容同情他人且不圖回報。
2. 矜憫之心:指憐憫和同情的心情。
與矜憫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悲憫、同情、憐憫、同情心等。
與矜憫相反的詞是冷漠、無情、無動于衷等,它們表示對他人的苦難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