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宴的意思、公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宴的解釋

亦作“ 公筵 ”。公卿高官或官府的宴會。《文選·王粲<公讌>詩》 張銑 解題:“此侍 曹操 讌,時 操 未為天子,故雲公讌。”《南史·王筠傳》:“ 筠 又能用強韻,每公讌并作,辭必妍靡。” 南朝 陳 徐陵 《與李那書》:“王人授館,用阻班荊;常在公筵,敬析名作。”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讌,則假手賦詩。”《與友人論五言古詩書》:“故其(三 曹 )公讌、述懷、贈答之詩,亦遂以五言為之。”


(1).公讌。《南史·王藻傳》:“ 藻 性謙退,不求聞達,善屬文,尤好古體。自非公宴,未嘗妄有所為。”《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叙過寒溫,送過敕印,把大小軍政一一交盤明白,才吃公宴。”

(2).公衆宴請。 巴金 《雪》第二章:“中午局裡全體職員公宴了 馮局長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公卿高官舉辦的宴會,通常用于慶祝重要節日、特殊場合或展示官員威望的社交活動。該詞最早見于《文選》等典籍,常與“公筵”互通使用,強調宴會的官方屬性。

詳細解析

  1. 曆史背景
    在漢魏時期,公宴多指臣子參與君主或高官舉辦的宴會,如曹植《公宴詩》描述邺城西園宴會場景,記錄了曹操家族宴請群臣的活動。這類宴會常伴隨詩文創作,成為文人展示才華的場合。

  2. 使用場景

    • 官方儀式:如迎接使臣、慶功典禮等(《南史·王筠傳》提及官員在公宴中賦詩);
    • 文學創作:成為詩歌題材,如曹植、王粲等人以“公宴”為題作詩,記錄宴會盛況;
    • 社交禮儀:區别于私宴,強調參與者身份與場合的正式性。
  3. 詞義演變
    現代語境中,“公宴”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和文學研究中仍保留其原意,特指具有官方性質的宴會。

補充說明

根據《顔氏家訓》記載,南北朝時期公宴中甚至出現“代筆賦詩”現象,側面反映此類宴會對文人能力的重視。需要注意的是,“公宴”與普通宴請的核心差異在于主辦方的官方屬性及宴會目的的公共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宴

公宴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機構舉辦的宴會,通常是為了慶祝特定的節日、紀念重要的曆史事件、接待來訪的外賓或國内的重要官員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宴的部首是“厶”和“宀”。其中,“厶”是左右結構的一種偏旁部首,表示私人;“宀”是上下結構的一種偏旁部首,表示與房屋和住所相關的概念。

公宴的筆畫數為8畫。

來源

公宴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用來描述宴會場合。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漸漸成為指政府或公共機構所舉辦的盛大宴會的專用術語。

繁體

公宴的繁體字為「公宴」,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公宴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公宴的古代寫法可以是「公餐」或「公夜」等。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對于字的寫法會有所變化。

例句

1. 政府為來訪的外國首腦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公宴。

2. 為慶祝國慶節,市政府舉辦了一場公宴,邀請了許多市民參加。

組詞

公宴的相關詞彙有:

1. 公益:指為了公共利益而進行的事業或行動。

2. 宴請:指邀請他人參加宴會并款待。

近義詞

公宴的近義詞有:

1. 國宴:指國家元首或政府對訪問的外國元首或外國政府首腦所主持的盛大宴會。

2. 盛宴:指規模盛大的宴會,也可指形勢繁榮、興盛的景象。

反義詞

公宴的反義詞是私宴,指私人或私下舉辦的宴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