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摹”。勾畫描摹。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鈎摹 六朝 真跡。”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餘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 胡適 《廬山遊記》:“峽上石刻甚多,有 米芾 書‘第一山’大字,今鈎摹作寺門題榜。”
鈎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勾畫描摹,主要用于書畫領域,指通過精細的複刻手法再現原作形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鈎”指用鈎狀工具勾取輪廓,“摹”即臨摹。合指通過勾線、填色等方式精準複制書畫作品()。
技術特點
強調對原作的細緻再現,常用于古代書畫複制,需逐筆勾勒後再填墨,以最大限度還原細節()。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鈎摹”解釋為模仿學習的成語,可能源自對書畫臨摹過程的引申聯想(),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依據。
《鈎摹》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意思是用鈎子勾勒摹仿,是指用鈎形刻畫勾勒事物的外形。
《鈎摹》的第一個字是“鈎”,部首是鈎針,總共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是“摹”,部首是手,總共有14個筆畫。
《鈎摹》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古代書法藝術,用于形容書法家在練字時運用鈎畫的技法。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一些差異。根據古籍記載,以及在古代銘刻、古碑上所見,可以了解到古時候《鈎摹》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它的字形和現在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用一根鐵鈎,巧妙地勾摹出了一幅富有藝術性的山水畫。
2. 書法家通過鈎摹的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動有力。
鈎心鬥角、摹本、摹仿、摹拟、摹寫、摹制等。
勾勒、勾畫、描繪、模寫。
擦寫、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