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羅漢的意思、阿羅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羅漢的解釋

[Arhat] [佛教用語]∶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聖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6*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詳細解釋

梵語Arhat的譯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稱斷絕嗜欲,解脫煩惱,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經·入海取沉水喻》:“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昔 健馱邏國 有阿羅漢,常受此池龍王供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阿羅漢聖相威儀,比 雪山 三十六萬億佛。” 清 趙翼 《遊金陵雜詩》:“ 靈山 五百阿羅漢,一個 觀音 請客難。” 宋 陳善 《扪虱新話·王右丞畫渡水羅漢》:“ 王右丞 作《雪裡芭蕉》,蓋是戲弄翰墨,不顧寒暑,今世傳 右丞 所畫渡水羅漢,亦是意也。而 山谷 雲:‘阿羅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帶水如此。’”《西遊記》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阿羅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阿羅漢是漢語對梵語"Arhat"的音譯,原意為"應供"或"殺賊",指佛教中證得最高果位的聖者。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支謙所譯《太子瑞應本起經》,經中記載"阿羅漢者,真人也,聲色不能污,榮位不能屈"。

在佛教語境中,阿羅漢具有三重含義:

  1. 斷除煩惱:通過修行破除見思二惑,《俱舍論》稱其"永斷見修所斷惑故,名阿羅漢"
  2. 應受供養:作為世間福田,《大智度論》記載"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應受一切衆生供養"
  3. 解脫輪回:達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涅槃境界,如《雜阿含經》所述

漢語詞典釋義着重其音譯特征,《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該詞為梵語音譯詞,特指小乘佛教修行最高果位。現代佛教研究指出,阿羅漢果位需具足戒定慧三學,通過四向四果次第證得。

在漢傳佛教藝術中,十八羅漢造像自唐代開始流行,敦煌莫高窟第97窟壁畫印證了這種文化融合現象。語言學角度分析,"阿"為漢語音譯助詞,無實義,這種譯法常見于早期佛經翻譯。

網絡擴展解釋

阿羅漢(梵語:Arhat)是佛教術語,音譯自梵文,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阿羅漢是梵語“Arhat”的音譯,意為“應供”“殺賊”“無生”,指斷盡一切煩惱、解脫生死輪回的聖者,為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修行的最高果位。


二、核心意譯

  1. 應供
    指阿羅漢已斷除煩惱,堪受世間人天供養。
  2. 殺賊
    意為“殺煩惱之賊”,即徹底斷除貪、嗔、癡等三界見思惑。
  3. 無生
    指不再受生死輪回,證入涅槃,不再進入六道輪回。

三、地位與果位


四、常見形象與文化

  1. 寺院供奉
    佛教寺院中常見的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塑像,代表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
  2. 經典記載
    早期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弟子中有十六羅漢,後逐漸演變為十八羅漢等說法。

五、擴展說明

阿羅漢的修行路徑屬于“聲聞乘”,即通過聽聞佛法、修四聖谛(苦、集、滅、道)達到解脫。在大乘經典中,阿羅漢若發願度衆生,可回小向大,轉入菩薩道。

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漢典》《佛學大辭典》及南傳佛教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拜鬥八米寶婺被覆弁首辮子鄙人蠶室獄丑類叢木大案電大斷截截嘟噜負螟幹鏚關覆詭妄河漏诃怒候樓互不相容駕犁艱楚姐丈及冠鲸波怒浪金天客伏臨床魯讷淪滞緑野堂馬戶馬屁精明齍木禺人耐戰能有潑胡诮讓勤勉瓊津擾畜人丁桑苎少陽釋迦牟尼泷岡表爽靈水郭説起風就是雨私悖寺署宛折微法拉文輿物物遐念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