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hat] [佛教用語]∶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聖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6*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梵語Arhat的譯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稱斷絕嗜欲,解脫煩惱,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經·入海取沉水喻》:“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昔 健馱邏國 有阿羅漢,常受此池龍王供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阿羅漢聖相威儀,比 雪山 三十六萬億佛。” 清 趙翼 《遊金陵雜詩》:“ 靈山 五百阿羅漢,一個 觀音 請客難。” 宋 陳善 《扪虱新話·王右丞畫渡水羅漢》:“ 王右丞 作《雪裡芭蕉》,蓋是戲弄翰墨,不顧寒暑,今世傳 右丞 所畫渡水羅漢,亦是意也。而 山谷 雲:‘阿羅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帶水如此。’”《西遊記》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阿羅漢漢語 快速查詢。
阿羅漢(梵語:Arhat)是佛教術語,音譯自梵文,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阿羅漢是梵語“Arhat”的音譯,意為“應供”“殺賊”“無生”,指斷盡一切煩惱、解脫生死輪回的聖者,為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修行的最高果位。
阿羅漢的修行路徑屬于“聲聞乘”,即通過聽聞佛法、修四聖谛(苦、集、滅、道)達到解脫。在大乘經典中,阿羅漢若發願度衆生,可回小向大,轉入菩薩道。
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漢典》《佛學大辭典》及南傳佛教經典。
阿羅漢是佛教中的一個術語,意味着實現解脫、達到解脫的人。他們通過修行和精神覺醒,超越了世俗的痛苦和欲望,達到了徹底的解脫和内心平靜。
阿羅漢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它一共有六個筆畫。
阿羅漢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作為佛陀所授予達到解脫者的稱號。
阿羅漢是阿羅漢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阿羅漢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的金石文和碑銘。
1. 他經過多年的修行,終于成為一位阿羅漢。
2. 阿羅漢的境界被描述為超越塵世的淨土。
悟道、出世、精神覺醒。
解脫者、菩薩、佛陀。
凡夫俗子、癡迷、執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