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推劍于背。《戰國策·燕策三》:“ 秦王 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 荊軻 ,斷其左股。”《史記·刺客列傳》“王負劍” 唐 司馬貞 索隱:“ 王劭 曰:‘古者帶劍上長,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雲“王負劍”。’”
(2).佩劍;持劍。《戰國策·趙策一》:“君其負劍而禦臣以國,舍臣於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 南朝 陳 徐陵 《梁貞陽侯與王太尉僧辯書》:“況復邦家不造,至此橫流,宗社無依,何所逃責,因以提戈負劍,卧泣行號,言念 荊 巫,志雪讎恥。”《新五代史·吳世家論》:“﹝ 楊行密 ﹞嘗使從者 張洪 負劍而侍, 洪 拔劍擊 行密 ,不中。”
(3).抱小孩之狀。《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鄭玄 注:“負謂置之於背,劍謂挾之於旁。” 孔穎達 疏:“負劍辟咡詔之者,豈但在行須教正,在抱時亦令習也。”後因以指對孩子從小的教習。 清 錢謙益 《趙景之宮允六十壽序》:“餘兒時受先宮保負劍之訓,曰:‘孺子如有聞也,必以 趙先生 為師。’”
(4).謂伏劍取死。負,通“ 伏 ”。《墨子·節葬下》:“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此其為敗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衆,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 孫诒讓 間诂:“負伏通。《左傳·襄三年》:‘ 魏絳 将伏劍。’ 孔 疏雲:‘謂仰劍刃,身伏其上而取死也。’”
“負劍”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将劍鞘推至背後以便快速拔劍的動作。此義出自《戰國策·燕策三》中荊轲刺秦王的典故:秦王繞柱躲避時,左右侍從高呼“王負劍”,示意他将劍推至背後拔出,最終擊殺荊轲。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進一步解釋,因古代佩劍較長,推至背後更易抽拔。
作動詞時,表示攜帶或手持劍的行為。例如《戰國策·趙策一》中“負劍而禦臣以國”,指持劍護衛君主;《新五代史》記載楊行密被侍從“負劍”襲擊,亦為此義。
源自《禮記·曲禮上》的禮儀規範:“負劍辟咡诏之”,鄭玄注“負”為背托幼兒,“劍”為側抱,後引申為對孩童的早期教導。清代錢謙益文中“負劍之訓”即用此喻。
“負”通“伏”,指伏劍自殺。此用法較少見,多見于古籍注釋中。
以上解釋綜合了《戰國策》《禮記》等典籍用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索隱》或《禮記注疏》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