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相提并論。 漢 賈誼 《過秦論上》:“試使 山 東之國,與 陳涉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宋 蘇轼 《書蒲永昇畫後》:“如往時 董羽 ,近日 常州 戚 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 董 戚 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 永昇 同年而語也。” 梁啟超 《立憲6*政體與政治道德》:“然正以權限嚴明故,故行政部有莫大之威權,非他種政體所可同年而語。”亦省作“ 同年語 ”。 清 周亮工 《袁周合刻稿序》:“知 聖衣 於 仍叔 ,其所期在千載以上矣,豈世俗所稱師弟子者可同年語哉!” 清 趙翼 《瓯北詩話·吳梅村詩》:“﹝ 吳梅村 ﹞比之自諱失節,反託於遺民故老者,更不可同年語矣。” 清 馮桂芬 《重儒官議》:“獨有朝夕與居之人,責之以保舉,其有濫焉倖焉者鮮矣,豈與夫一人之薦牘,一日之文字所可同年語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同年而語漢語 快速查詢。
“同年而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nián ér y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注意:成語中的“同年”并非指年齡相同,而是“同一時間”或“同一标準”,使用時應避免望文生義。
“同年而語”是一個成語,意為同屬一個時代、同樣年輕而能夠相互交流的人之間的對話。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同年而語”的拆分部首是“言”,拼音是“tóngnián ér yǔ”,整個成語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宋梁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字林》一書中。在書中,劉勰形容兩位作者之間的文學對話:“同年而語,其辭用筆,皆獨到當時者也。”從此以後,“同年而語”開始用于比喻同一時代能夠有深入對話的人。
繁體字:繁體字的“同年而語”為「同年而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并沒有統一的字形,因此“同年而語”的古時漢字寫法各有差異。有研究者指出,例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作“同年而語”,而《說文解字》中則記作“同年而語”。不同時期的文獻也存在着類似的差異。
例句:他們兩個永遠都是“同年而語”的好朋友,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心心相通。
組詞:同窗好友、同齡人、同輩親友
近義詞:同年而立、心心相印
反義詞:代際溝通、迥異時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