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河擿雒”。謂探究河圖洛書之秘。《隸釋·漢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鈎河擿雒,卻揆未然。”
“鈎河擿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成語,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辨析:
一、主流釋義(依據高權威性來源)
該成語讀作gōu hé tī luò,本義指探究《河圖》《洛書》的秘奧。
二、其他釋義(需謹慎參考)
個别來源(如)将其解釋為“人際勾心鬥角”,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對字面“鈎”“擿”的誤讀,或與其他成語混淆所緻。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正式場景,建議采用第一種釋義,并标注文獻出處;若遇到第二種釋義,需進一步考證語境。
《鈎河擿雒》是一個成語,意為矯直河流的水勢,以便使船隻能順利行駛。在引申含義上,它也表示糾正錯誤或解決問題的意思。
《鈎河擿雒》由部首組成,分别是鈎、氵(水的部首)、才、虍(虎的部首)。
根據筆畫數統計,鈎有4畫,氵有3畫,才有3畫,虍有6畫。
《鈎河擿雒》出自《晉書·王峻傳》:“王峻旗記次羌,鈎河擿雒,闡而百頃為應。”該成語原本是形容王峻将舟船扳回正流的動作,後來引申為糾正錯誤、挽回局勢的意義。
《鈎河擿雒》的繁體字為「鈎河擿雒」。
古時候寫作「鈎河擿雒」的形式,有些字的筆畫有一定的變化。例如,「鈎」的鈎部在古代寫作「鈉」,「擿」的才部在古代寫作「攴」。
1. 他在關鍵時刻鈎河擿雒,挽回了整個項目的失敗局面。
2. 這位領導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鈎河擿雒,為公司避免了重大損失。
鈎狀、才幹、挖擿、勢頭
矯正、扳正、糾正、挽回
使船沉沒、錯過時機、無能為力、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