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禮制法紀。《國語·晉語四》:“夫禮,國之紀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自朝章國紀,典彜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禦史溫肅奏折附片二》:“不獨國紀蕩然,抑且人紀頓喪。”
(2).治理國家的人。《管子·侈靡》:“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 郭沫若 等集校:“謂以其人為國之經紀也。”
(3).指本朝的編年史。 清 姚鼐 《明贈太常卿山東左布政使張公祠碑文》:“義果章於一家,忠烈光於國紀。”
"國紀"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具有深厚的文化曆史内涵:
指維系國家秩序的核心規範與制度體系,體現統治秩序與社會倫理。此義項強調國家運行的制度性根基。
例證: 《管子·侈靡》:"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意為:選拔有美名者治理百姓,若其持續施惠于民,便可成為國家綱紀的典範。)
《新唐書·孫伏伽傳》:"隋失天下,陛下得之。當觀隋所以亡,國紀所以失。"(此處指隋朝喪失治國法度導緻滅亡。)
古代特指官方編纂的王朝曆史,承載國家興衰的文獻記錄。
例證: 《梁書·江淹傳》:"時襄陽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淹以科鬥字推之,則周宣王之簡也。殆通人所述,足為國紀乎?"(竹簡所載内容被視為可補國史的重要文獻。)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語境中"國紀"多用于強調國家法治與制度權威(如"嚴明國紀"),或作為曆史研究術語指代古代正史。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國家制度根基與曆史文獻載體兩大維度展開。
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管子》《梁書》等傳世文獻用例。
“國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國家的禮制法紀
指維系國家秩序的法律、綱紀和禮儀制度。
治理國家的人
指承擔國家治理職責的賢能之士。
本朝的編年史
特指記錄當朝曆史的官方編年體史書。
“國紀”一詞涵蓋制度、人物、史書三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及曆史評論,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國家法度或曆史傳承。
百衲琴拔尖八景悲撓本司别隝筚門閨窦鄙事酬谘春頭辭解潨漴摧枯折腐待釁丹腦頂闆風器豐席甘帶高高手高見怪話關目規處國庠鼓洽漢檔房鴻隱鳳伏胡基活寳劫請靜外柯葉恇悚愧怍面譽背毀眇絕墓穴孽芽貧凡平調曲氣蠱傾陂情玩勸谕日中則昃孺年散才傻相生銀示懲手起刀落竦駭躺椅挺實團茶妄人獻土小篆瞎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