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禮制法紀。《國語·晉語四》:“夫禮,國之紀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自朝章國紀,典彜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禦史溫肅奏折附片二》:“不獨國紀蕩然,抑且人紀頓喪。”
(2).治理國家的人。《管子·侈靡》:“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 郭沫若 等集校:“謂以其人為國之經紀也。”
(3).指本朝的編年史。 清 姚鼐 《明贈太常卿山東左布政使張公祠碑文》:“義果章於一家,忠烈光於國紀。”
“國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國家的禮制法紀
指維系國家秩序的法律、綱紀和禮儀制度。
治理國家的人
指承擔國家治理職責的賢能之士。
本朝的編年史
特指記錄當朝曆史的官方編年體史書。
“國紀”一詞涵蓋制度、人物、史書三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及曆史評論,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國家法度或曆史傳承。
《國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的意思是“國家的紀年”。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國紀》的第一個字“國”是由“囗”(圍字頭)和“二”(兩橫)兩個部首組成,共有7畫;第二個字“紀”由“纟”(纟字底)和“吉”(、十)兩個部首組成,共有7畫。
《國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史書和紀年體系。在古代,國家為了記錄曆史事件和年號,會編纂成一本紀事的書籍,這本書就稱為《國紀》。
《國紀》的繁體字寫作“國紀”,保留了原來的字形,沒有進行簡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國紀》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第一個字“國”在古代寫作“國”,字形中的“囗”更接近于一個完整的正方形。第二個字“紀”在古代寫作“記”,字形中的“纟”有些像一個長方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國紀》這個詞的例句:
- 他是國紀的編纂者之一,負責整理國家曆史。
- 《國紀》是一部記錄國家興衰的重要史書。
與《國紀》相關的組詞有:
- 國家
- 紀年
- 書籍
- 編纂
- 曆史
與《國紀》的近義詞有:
- 國史
- 國書
- 國志
與《國紀》的反義詞有:
- 非國紀
- 個人記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