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為死刑。《楊家将演義》第十一回:“老賊如此欺罔,罪該拟死。”
(2).指某些昆蟲的假死。因受外界驚動或襲擊而呈半死狀态,靜伏不動,或跌落地面如死物,借以避敵。
“拟死”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定為死刑”,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司法判決中。例如《楊家将演義》第十一回提到“老賊如此欺罔,罪該拟死”,即通過法律程式判定某人應處以死刑。
指某些昆蟲或動物的“假死行為”,屬于防禦機制。當受到外界威脅時,它們會進入半死狀态(如靜伏不動或跌落地面僞裝成死物),以此躲避捕食者。例如蜘蛛、猿葉蟲等均有此習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古籍例證及生物學案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資料。
拟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拆分為“拟”、“死”兩個部首。其中,“拟”是表示模拟、仿效的意思,常用于動詞和形容詞中;而“死”則表示生命的終結或者虛假的死亡。
拟的部首是扌,筆畫數為4畫;死的部首是歹,筆畫數為4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為「擬死」。
在古時候,拟死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拟的古字形為「據」,表示依靠、依憑;而死的古字形為「歲」,表示歲月的終結。這些字形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演變為現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包含拟死的例句:
1. 他拟死躺在地上,以逃避敵人的追擊。
2. 這部電影為了制造懸念,主角多次拟死。
拟死的一些相關詞彙有:
組詞:拟死者、拟死狀态、拟死裝置。
近義詞:假死、裝死、佯死。
反義詞:複活、死而複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