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具。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二》:“﹝ 李陽旻 ﹞将赴春闈,友人 鎖懋堅 者送之,賦《正宮謁金門》詞雲:‘人艤畫船,馬鞁上錦韉,催起瓊林宴。’”
關于“馬鞁”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及詞典中暫未收錄該詞的具體解釋。根據漢字結構分析,“鞁”字由“革”和“皮”組成,可能與皮革制馬具相關。以下提供兩種推測方向:
可能的含義
“鞁”在古代漢語中可作動詞,意為“裝備馬匹”,如《說文解字》提到“鞁,車駕具也”。因此“馬鞁”或指備馬的過程,或指馬匹裝備的統稱。
字形辨析建議
用戶可确認是否為“馬鞍”(馬鞍)、“馬镫”(挂于馬鞍兩側的腳踏,如提及的部件)或“鞴”(指馬鞍墊)的誤寫。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專業辭書,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分析。
《馬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馬的缰繩。該字的部首是馬(mǎ),筆畫數為15。下面将介紹《馬鞁》的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馬鞁》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文中,“群馬既就,馬鞁有缰。”在古代,馬鞁是用來系在馬嘴上來控制馬匹行走的工具,這個詞的意義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馬的缰繩”的意思。
《馬鞁》的繁體字形為「馬韁」。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馬鞁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在篆書中,它的字形為「韉」;而在隸書中,它的字形為「韁」。這些不同的寫法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變遷。
1. 坐在鞍上,手緊握着馬鞁。
2. 馬夫熟練地調整着馬鞁,馬匹行動有序。
馬鞁是一個單獨使用的詞彙,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可以理解為意義相近或相似的詞語。與馬鞁相近義的詞有:缰繩、缰。
反義詞可以理解為意義相反的詞語。與馬鞁意義相反的詞有:馳騁、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