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急。 唐 白居易 《論行營狀》:“伏以行營今日事宜,真可謂急危極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三:“奏報時乃掩其前半陷伏急危之形,與 冉天元 鋒鋭洶洶之勢,但稱遇賊急戰,禽獲渠魁。”
“急危”是漢語中表示緊急且危險狀态的複合詞,多用于描述人身安全或社會環境面臨突發性、嚴峻性的威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急”指緊迫、急切,“危”指危險、不安全,組合後強調事态在時間與危害程度上的雙重緊迫性。
從語義演變看,《漢語大詞典》收錄“急危”最早見于明代文獻,指“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如《醒世恒言》中“急危之際,忽有壯士挺身而出”。現代用法擴展至醫療、公共事件等領域,例如“急危重症患者”特指病情迅速惡化、生命體征不穩定的病患。
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指出,該詞在當代語用中常與“搶救”“應對”“處置”等動詞搭配,凸顯對突發高風險事件的響應機制,如“建立急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其近義詞“危急”“危殆”雖語義相近,但“急危”更側重時間維度的不可延遲性。
在專業領域應用中,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将“急危”定義為“生命體征異常且可能迅速導緻死亡或傷殘的狀态”,并據此制定分級診療标準。
“急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wēi,其核心含義為“危急”,常用來形容情況緊迫、危險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事情或形勢非常緊急且危險,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例如:“戰事急危”“病情急危”。
單字拆分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需進一步查詢,可查看來源:滬江線上詞典、求學網等。
安詳恭敬徧聞邊子摽牌并剪不誣差稅撤佃乘陵刺斷竄锢盜環蹈實阽危定武石刻方桌風颷改姓更名甘柘怪味毂下畫黛晃晃花奴歡躍回家講閣澗沚結聚精祲鏡囊九牛二虎之力虧誤褲腰聯繫群衆迷道墨慘衣泥窗飄鄉皤皤萋蒿耆婆耆婆齊氣起賽绮談阙壞珊珊來遲詩教鸤鸠氏受雇庶姬食祭隨即桃花鹽特異脫敗丸轉憲牍詳究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