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周處 少年時危害鄉裡,時人把他同南山虎、長橋蛟并稱為“三害”。《晉書·周處傳》:“ 處 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之志,謂父老曰:‘今時和歲豐,何苦而不樂邪?’父老歎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 處 曰:‘何謂也?’答曰:‘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并子為三矣!’”
“三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晉代周處年輕時與南山虎、長橋蛟并稱的三種禍害:
指對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危害的三種現象:
兩種含義的“三害”均強調危害性,但古代典故更側重個人改過自新的教化意義,而現代用法則聚焦于社會問題的批判。如需了解完整故事或例句,可參考《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
《三害》指的是瘟疫、饑荒和戰争,這三大災害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禍害或三大災難。它們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
《三害》由“三”和“害”兩個字組成。
“三”的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為1。
“害”的部首是“宀”,它的筆畫數為9。
《三害》一詞最早出現在文言文中,用來描述社會上最為嚴重的三大災害。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用來形容造成巨大痛苦和破壞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三害」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三害》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并未改變。
1. 這次瘟疫、饑荒和戰争又一次給人們帶來了三害。
2. 三害常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障礙。
三害來源于“三”和“害”兩個字,這兩個字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不同的詞彙。例如:
三災八害、三軍五宿、大害無窮。
近義詞:三禍、三災。
反義詞:三福、三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