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怠息的意思、怠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怠息的解釋

懈怠偷閑。《漢書·于定國傳》:“君相朕躬,不敢怠息,萬方之事,大録於君。” 唐 韓愈 《烏氏廟碑銘》:“四方其平,士有怠息,來覲來齋,以饋黍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怠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分解和古籍用例兩方面來理解:

一、字義分解

二、古籍用例與釋義 在古代文獻中,“怠息”常用來描述停止某種活動(尤其是勞作、努力、征伐等),其動機或狀态常與懈怠或疲倦相關。

總結 “怠息”一詞的核心含義是停止、休息,但這種停止或休息通常帶有特定的原因或狀态:

  1. 因懈怠、懶惰、不恭敬而停止(勞作、努力、職責等)。
  2. 因勞累、疲倦而休息。

其詞義側重于描述停止活動的原因(懈怠或疲倦)和狀态(休息),是一個帶有一定主觀狀态描述的動詞。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收錄“怠息”詞條,釋義為“懈怠休息”。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其電子版可在漢典網(非官方,但提供查詢)或各大圖書館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漢語大詞典》數據庫)查詢。
  2.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撰) - 對“怠”和“息”單字的權威解釋,是理解複合詞“怠息”字義的基礎。中華書局有點校本。
  3.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 校刻) - 包含《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等,其中收錄了上引《尚書·多方》和《詩經·漸漸之石》的經文及漢唐古注(如孔穎達疏、鄭玄箋),是理解“怠息”在古籍中具體用法和語境的最重要文獻依據。中華書局有影印本和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怠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i x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懶散懈怠、不勤奮努力 的狀态,通常用于形容人對工作、學習或責任敷衍塞責、偷懶放松的态度。這一成語由“怠慢”和“休息”組合演變而來,強調因懈怠而停止努力。

詳細解析

  1. 詞義演變
    最初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于定國傳》中的“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以及唐代韓愈《烏氏廟碑銘》中的“四方其平,士有怠息”,均表示在職責或事務中松懈偷閑。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勸誡場合,例如:

    • 描述工作中消極應付:“他整日怠息,導緻項目拖延。”
    • 勸人勤勉:“求學不可怠息,方能有成。”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懈怠、懶散、疏懶、敷衍
    • 反義詞:勤勉、勤奮、兢業、孜孜不倦

注意事項

現代漢語中,“怠息”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成語語境中。其含義與“怠惰”“松懈”相近,但更強調因懈怠而停止行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霸留班聯包氏父子避縮筆文材技查封程督稱說垂簾聽決爨演大大咧咧待年調身東沖西突斷簡遺編發墨光耀管交瑰磊韓香薅草毀室回知膠版交親舊班九貢舊因肌腴獧慧爵次浚池豤請臨年胪布陸死骨呂宋盲左冕冠内儀門拍案叫絶遷迷俏簇窮埜棋手攘肌及骨褥瘡沈密十二樓雙甄遡波損本逐末檀君缇油推奉瘟氣鹹洛賢台小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