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昧死的意思、昧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昧死的解釋

[risk one' life] 冒死,不避死罪

昧死以聞。——《戰國策·趙策》

詳細解釋

冒死。猶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時臣下上書帝王習用此語,表示敬畏之意。《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 漢 賈誼 《新書·數甯》:“雖然誠不安,誠不治,故不敢顧身,敢不昧死以聞。” 漢 蔡邕 《獨斷》:“ 漢 承 秦 法,羣臣上書,皆言昧死。 王莽 盜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 光武 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頓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昧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用于臣子向君主上書或進言時的謙辭,表示冒着死罪的風險陳述意見,以示敬畏和懇切。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字義拆解與合成:

    • 昧:本義為昏暗、不明,引申為“冒昧”“冒犯”,表示輕率、不自量力地行事。在此語境中,強調說話者深知自己的行為(進言)可能觸怒尊上,但仍不得不為之。
    • 死:指死罪、死刑。直接點明行為的嚴重後果。
    • 合成義:合起來,“昧死”即指“冒昧地犯下死罪”,形象地表達了進言者甘願承擔因直言而可能招緻的殺身之禍的決心和謙卑态度。
  2. 完整釋義: “昧死”意指冒着犯死罪的風險(向君主或尊長進言)。它并非字面上的“不怕死”或“找死”,而是一種極盡謙卑、惶恐之情的表達方式,用以強調所言之事至關重要,即使自知僭越、可能觸怒,也甘願冒死進谏,懇請對方聽取。這個詞強烈地體現了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臣子對君主的敬畏心理。

  3. 典籍例證(體現權威性): 該詞在重要曆史文獻中頻繁出現,尤其在臣子的奏疏中: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議帝號後上奏:“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此處,大臣們向秦始皇建議尊號時使用“昧死”,表示他們深知提議尊號是極其重大的事情,唯恐不當而獲罪。
    • 《漢書·高帝紀》:諸侯王上疏勸劉邦即皇帝位:“大王功德之著,于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諸侯王們在此使用“昧死”,同樣是表達對勸進這一重大行為的極度謹慎和敬畏。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雖然《說文》本身未直接收“昧死”詞條,但段玉裁在注解相關字時,對古代文書用語(包括謙辭)有深入考釋,反映了這類詞彙在經典文獻中的規範用法和重要性。理解這類謙辭對于解讀古籍至關重要。
    • 曆代奏議文書:在《曆代名臣奏議》等彙編中,“昧死”是臣下奏章開篇或結尾的常用套語,如“臣某昧死言”“昧死以聞”等,是古代公文書寫禮儀的體現。

“昧死”是一個承載着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謙辭,專用于下對上的極端敬畏語境,核心含義是“冒死罪進言”。它生動地展現了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和臣子以卑微姿态表達忠谏的複雜心理。其權威性建立在大量經典史籍(如《史記》《漢書》)和曆代官方文書的使用慣例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昧死”是古代漢語中的謙辭,特指臣子向君主進言時,因敬畏而自稱“冒死”表達意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昧”指冒昧、冒犯,“死”象征死罪,合指“冒着觸犯死罪的風險”。該詞用于強調臣子對君主的極度謙卑與敬畏,常見于秦漢時期的官方文書。

  2. 曆史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願望見大王。”
    • 《戰國策·趙策》記載:“昧死以聞”,即“冒死禀告”。
    • 後成為固定用法,如《五代史平話》中:“臣昧死謹言,伏候敕旨!”
  3. 語境特點
    專用于等級森嚴的君臣對話,通過自我貶低凸顯對皇權的絕對服從。現代語境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創作。

  4. 近義表達
    類似謙辭還有“死罪”(如“臣死罪”),但“昧死”更側重表達“冒昧進言”的主動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書格式或謙辭體系,可參考《戰國策》《韓非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伯背債彪文鼻管攙占沖虛大本曲大計擋戗道不得刀碪地黃砥砺風節對理恩恩愛愛二料鄂足幹闌灌夫駡坐歸鴈桂淵國塗古調單彈還摯海子紅苕氣紅通通借訪吉祭機括鏡浦今後寖聞激飏局蠼款襟來轅兩己立欽欽鸾集露眠緑節昧沒密劄劄木榜女主角輕煤忍手酾酒深根蟠結筮盍十一千百送君速咎天崩地裂痛哭刓鈍溫暖無戲言香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