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k one' life] 冒死,不避死罪
昧死以聞。——《戰國策·趙策》
冒死。猶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時臣下上書帝王習用此語,表示敬畏之意。《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 漢 賈誼 《新書·數甯》:“雖然誠不安,誠不治,故不敢顧身,敢不昧死以聞。” 漢 蔡邕 《獨斷》:“ 漢 承 秦 法,羣臣上書,皆言昧死。 王莽 盜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 光武 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頓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昧死”是古代漢語中的謙辭,特指臣子向君主進言時,因敬畏而自稱“冒死”表達意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昧”指冒昧、冒犯,“死”象征死罪,合指“冒着觸犯死罪的風險”。該詞用于強調臣子對君主的極度謙卑與敬畏,常見于秦漢時期的官方文書。
曆史出處與用法
語境特點
專用于等級森嚴的君臣對話,通過自我貶低凸顯對皇權的絕對服從。現代語境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創作。
近義表達
類似謙辭還有“死罪”(如“臣死罪”),但“昧死”更側重表達“冒昧進言”的主動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書格式或謙辭體系,可參考《戰國策》《韓非子》等文獻。
昧死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拆分為“日”和“皿”兩個部首,共有6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在繁體中仍然保留着其原始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按照《康熙字典》的古代字形解釋,昧死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昧”。雖然現代使用的昧死寫法與古代寫法有所差異,但仍然可以找到其字形的痕迹。
例句:
他們昧死而活,陷入了一場危機。
組詞:昧心、昧良心、昧着、昧着若、昧見影。
近義詞:蒙蔽、欺瞞、迷惑。
反義詞:明知、知曉、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