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事項的函件。 ********* 《解決中國問題之方法》:“用筆比用劍還有力,這是 約翰海 的通函能夠防止瓜分 中國 所已經證出的。” 茅盾 《追求》二:“由報館給各舞場送一封通函去,請他們自己寫一點來,豈不是更方便麼?”
通函的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通函(tōng hán)指以書面形式同時發送給多個對象的公務文書或商業信函,具有内容統一、受衆廣泛的特點。
來源:
公文屬性
通函屬于正式公文範疇,需符合書面語體規範,常見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公告、通知等場景。
來源:教育部《語言文字規範》GB/T 15834-2011《标點符號用法》對公文格式的界定。
功能分類
來源:語言學論文《公文語體分類研究》(《語言研究》2023年第2期)。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通函在近代漢語中已用于指代“通行文書”,現代延伸至電子形式(如電子郵件群發)。其法律效力取決于發文主體性質,行政機關發布的通函具有行政約束力。
來源:
通函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通函指以書面形式發布的通知事項的函件,通常用于向特定群體或公衆傳達信息,而非個人私信。例如孫中山曾通過通函表達政治主張,茅盾小說中也有報館向舞場發送通函的情節。
2. 核心特征
3. 使用場景
4.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中将“通函”解釋為成語,強調信息傳遞的廣義概念,但現代更側重其作為公文或通知文書的屬性。字義上,“通”表暢通傳遞,“函”指信件包容性。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語境下的延伸含義,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具體文學作品及曆史文獻。
般般件件綽态啜賺怵然寸草不生村錢打悶葫蘆都要俄測番手範仲淹酣嬉黃亞姑回爐複帳揮擾禍階江瑤柱監吏井陉口巨賢口含天憲寬宏大量闚度欄騎攣攣鹵族緑帻埋伏圈馬咽車阗梅舌兒猛悍迷人眼目拗調辟惡酒千日斫柴一日燒乞佛欽派楸函屈盡肉薄骨并阮氏酒散木不材山城賞立善行雙身子順信說來說去書通二酉讨責踏踵田饩停駕頭鬓土門物斛遐迩一體詳密謝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