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稱痧子、瘄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以發熱、咳嗽、流淚、皮膚起紅疹為其病症。 明 王肯堂 《幼科證治準繩·痲疹》:“痲疹浮小而有頭粒,隨出即收,不結濃瘡,北人謂之糖瘡,南人謂之麩瘡, 吳 人謂之痧, 越 人謂之瘖,古所謂痲, 聞人氏 所謂膚疹是也。”
“痲疹”是“麻疹”的舊稱或異體寫法,指同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單股負鍊RNA病毒)感染導緻的傳染病,屬于副黏液病毒科。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或密切接觸傳播,傳染性極強,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易感。
常見并發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嚴重時可引發腦炎。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以支持治療為主,如退熱、補液等。
接種麻疹疫苗是最有效預防手段,可形成終身免疫。流行期間需避免密集場所,做好呼吸道隔離。
注:現代醫學規範術語為“麻疹”,“痲疹”多見于曆史文獻或非專業表述,實際指同一疾病。
痲疹(má zhěn)是指皮膚上發生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皮膚疾病,通常形成小的紅色疱疹或斑疹。這種病主要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可以傳染。痲疹也可以用作形容紅點或紅斑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痲(疒、犬,11畫),疹(疒、畲,9畫)。
來源:痲疹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不太容易追溯。可能是因為古時人們發現皮膚上出現的紅斑時,紅點密布如同疹子,因此稱之為痲疹。
繁體字:馬質
古時候漢字寫法:痳疹
例句:今天我發現臉上有一片痲疹,肯定是感染了病毒。
組詞:
痲疹病毒、痲疹患者、痲疹疫苗、痲疹病症、痲疹症狀
近義詞:風疹、麻疹
反義詞:健康、無病症、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