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ck against the authoritative text] 對照正确的資料修改另一份資料中的錯誤
校勘訂正。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近予見 宋 闆《大戴禮》,乃 秦景暘 閲本,口字并非方空圈。 景暘 諱 四麟 ,係前代邑中藏書家,校訂頗精審可據。”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孔編修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序》:“近時 戴東原 編修、 盧紹弓 學士,相繼校訂,蹊逕漸闢。” 巴金 《一顆紅心--悼念曹葆華同志》:“他基本上恢複了視力以後,又拿起十年前已經全部譯完的《普列漢諾夫哲學通信第五集》譯稿對照原文重新校訂。”
“校訂”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ào dìng(部分網頁中拼音标注為 xiào dìng,但根據更高權威來源如、5、6,正确發音應為 jiào dìng)。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通過對照可靠材料,改正書籍、文件中的錯誤,使其更加準确和完善。核心在于對文本的校正與修訂,常用于學術、出版等領域。
過程與目的
校訂是系統性檢查文本的過程,需依據權威資料(如原始文獻、可靠版本)發現并修正錯誤,包括文字、語法、事實性錯誤等。例如,古籍整理中常需校訂不同版本差異。
曆史背景
該詞可追溯至清代文獻,如王應奎《柳南隨筆》中記載了藏書家秦景暘對《大戴禮》的校訂,體現了傳統學術的嚴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校訂案例(如、6中提到的《大戴禮》校訂)。
校訂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通過對書籍、文件等進行仔細的審查并做出必要的修改和糾正,以确保其準确無誤。
校訂的組成部分是“木”和“彡”,其中“木”是邊字旁,表示與木有關,而“彡”是上部,表示發散的意思。校訂的筆畫數是12畫。
校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的字書,記載了漢字的起源、構造和解釋。校訂一詞的來源是由木旁與彡上部組合而成。
校訂的繁體字是「校訂」。
在古代,校訂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它的寫法是從上到下寫“彡”,再從右到左寫“木”,最後在“彡”的左下方加上一點表示發散。
他負責校訂小說中的錯誤。
校訂作為一個動詞,可以構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校訂員、校訂本等。
校勘、審定、修訂是與校訂意思相近的詞語。
發表、出版是校訂的反義詞,表示将未經修改的文字正式公開或印刷出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