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命的意思、逆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命的解釋

(1).接受命令。《儀禮·聘禮》:“宰命司馬戒衆介,衆介皆逆命不辭。” 鄭玄 注:“逆,猶受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 公之 使速殺之。” 杜預 注:“執 夜姑 之有司,欲迎受殺生之命。”

(2).違抗命令。《左傳·昭公四年》:“ 慶封 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於戮乎?” 杜預 注:“逆命,謂性不恭順。”《南史·宋建安王休仁傳》:“尋諸方逆命, 休仁 都督征讨諸軍事。”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即 三苗 當既格之後,似不當復竄,然在中國為逆命之頑,在西夷則是曾經近光之人也。”

(3).叛逆者的命令。 唐 白居易 《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吳郡張公神道碑銘》:“ 安祿山 陷覆 洛京 ,以僞職淫刑脅劫士庶,公與同官 範陽 盧巽 潛遁於 陸渾山 ,食木實、飲泉水者二年,訖不為逆命所污。”

(4).指叛逆者的職位。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吳元濟》:“ 少陽 據 蔡 五年不朝, 憲宗 元和 九年卒。子 元濟 僭襲逆命,卻略近郡邑千餘裡, 關 東大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命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以下兩個主要義項:

1. 違背命令;抗拒诏令

此義項源自古代漢語用法,指不遵從上級或君主的指令。例如《周禮·春官·大祝》記載:“辨九祭……七日逆命。”鄭玄注引鄭司農雲:“逆命,迎受王命。”此處“逆”通“迎”,但後世多引申為違抗之意。《國語·晉語七》中提到“臣聞亂在内為宄,在外為奸,禦宄以德,禦奸以刑……若惠于民而省于用,雖不從逆命,猶可禦也”,此處“逆命”即指反抗君主或權威的指令。來源:《漢語大詞典》。

2. 叛逆之人的名冊;接受天命

在特定文獻中,“逆命”亦指記載叛逆者信息的文書。例如《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爰類)以故群盜長為将軍,從擊諸侯,坐使奴殺人,免。後以反逆命,戮死。”此處“逆命”指被列入叛逆名冊。此外,《禮記·玉藻》中“士于君所言,大夫沒矣則稱谥若字,名士。與大夫言,名士,字大夫”的注疏提到“逆命”可引申為臣子接受天命,與“順命”相對。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逆命”一詞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違背”或“對抗”權威指令展開,兼具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逆命”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一、核心釋義

  1. 接受命令
    出自《儀禮·聘禮》,鄭玄注“逆,猶受也”,指奉命行事。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司逆命”即指官員接受指令。

  2. 違抗命令
    常見于曆史文獻,如《書經·大禹谟》記載“三旬苗民逆命”,指不服從上級指令。另如《南史》提到宋建安王平定叛亂時“諸方逆命”,即指反叛行為。

  3. 叛逆者的命令
    指叛亂者發布的指令,常見于描述曆史事件。例如《左傳·昭公四年》提到慶封因“逆命”被讨伐,指其不遵王命。

  4. 叛逆者的職位
    引申指叛亂者占據的官職或地位,多用于史書對反叛者的描述。


二、語境與例句


三、辨析與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左傳》等古籍原文,或參考高權威性詞典(如)。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巧千窮補報材能兼備長徒刺螫催産擣珍打秋千典言叮咛惇笃二十八将防限非次飛丹飛來禍谷璧國患洪都花椒黃甲狐藉虎威貨利江妃将陽見天見晚兼土嬌姹腳踏實地交軋嘉蓺罽賓街頭巷尾計議鄰虛麥粞包蜜食末務男婚女聘飄暴前禽漆城青荼其勢洶洶嗓眼三雲鲨鼓上下翻騰奢華説媒拉縴田蠶填食橦布托便瓦釜僞惑蝸牛屋除無抑制小恩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