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寵贲的意思、寵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寵贲的解釋

《易·贲》:“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李鼎祚 集解引 荀爽 曰:“賁飾丘陵,以為園圃隱士之象也。五為王位,體中履和,勤賢之主,尊道之君也。”後儒多理解為在上位者禮賢下士聘用賢人之意,故以“寵賁”為征聘的榮耀。 清 顧炎武 《複周制府書》:“未得登龍,俄承遺鯉,将下交乎白屋,復寵賁乎元纁。此真 姬公 吐握之風,當亦 園 綺 趍從之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寵贲”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由“寵”與“贲”二字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寵”本義為尊崇、恩惠,引申為帝王或尊長對臣下的偏愛與賞賜;“贲”原指裝飾華美,後衍生為宏大、顯赫之意,如《周易》中“贲卦”即象征文飾與光明。兩字結合後,“寵贲”特指君主對臣子的隆重恩賜或顯赫封賞,常見于史書與古代公文,例如《後漢書》中“寵贲殊禮,以彰元功”即描述帝王對功臣的特别嘉獎。該詞體現了古代尊卑制度下的恩榮文化,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專著的語境中。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工具書的傳統釋義歸納。)

網絡擴展解釋

“寵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經典文獻和後世使用中綜合理解:

  1. 基本詞義
    該詞源于《周易·贲卦》的爻辭,其中“六五之吉”被荀爽注解為君主禮賢下士、征聘隱士的象征。後儒将其引申為君主或上位者對賢能之士的尊崇與禮遇,特指因被征召或重用而獲得的榮耀。例如清代顧炎武在書信中寫道“寵賁乎元纁”,即表達對周制府禮遇賢士的贊譽。

  2. 構詞解析

    • “寵”:指寵愛、恩遇,多用于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偏愛。
    • “贲”(音bì):原義為裝飾、文飾,在《周易》中象征禮儀與尊崇。此處引申為因受重視而彰顯的榮耀,如唐代白居易詩句“用贲寵於九原”即強調恩寵的顯赫。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君臣關系或禮聘賢士的語境,如官員被帝王征召、隱士受朝廷重用等場景,強調這一過程帶來的尊榮感。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禮聘、恩遇、殊榮
    • 反義詞:冷落、貶谪、黜退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周易》原文或顧炎武書信),可參考、6的學術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育不見棺材不下淚不知凡幾常可朝譴車腳夫楚老賜饔點蠟幔凋敝調頭笃義非貳風禮鋼坯宮議龜床過零丁洋故縱海蝕沆砀沆瀣鴻毛泰岱懷惡诨名虎尾春冰鑒台腳給解徽金鎊诳眩鄰近籠而統之龍蛇年攣踠闾部偻偻默窺南诏拈花一笑泥母平手平庸青果秋卿若敖鬼餒桑蛾山戶善慶時度詩鴻壽面瘦怯霜液暑暍探赜鈎深徒喚奈何物聽枭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