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怨的意思、雠怨的詳細解釋
雠怨的解釋
亦作“讐怨”。1.報怨。《墨子·魯問》:“ 三代 之暴王, 桀 、 紂 、 幽 、 厲 ,讎怨行暴,失天下。”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墨子三》:“《<周禮·調人>注》‘難相與為仇讎’疏:‘讎,謂報也。’讎怨言報怨。”
(2).仇恨,冤仇。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釋其讎怨。”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虢夢》:“ 虢 ,小國也而泰,以招大國之怒,政荒人亂,亡 夏陽 而不懼,而猶用兵窮武以增其讎怨,所謂自拔其本者。”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人之夢魂不寧,神明不安,鬱鬱不樂者,其莫如讐怨哉!”
(3).指仇人,仇家。 唐 李德裕 《與纥扢斯可汗書》:“可汗既為讐怨,須盡殘夷,儻留餘燼,必生後患。”
詞語分解
- 雠的解釋 雠 (讎) ó 校對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對并加以考證)。 同“仇”。 同等:“史高與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給價。 應對:雠問(辯駁問難)。 古同“酬”,酬酢。 筆畫數:; 部首:隹; 筆
- 怨的解釋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敵。怨府(大家怨恨的對象)。怨聲載道。 不滿意,責備: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勞任怨。 恩德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雠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雠怨”讀作chóu yuàn,本義為“報怨”,即報複怨恨。後引申為仇恨、冤仇,也指代仇人或仇家。
2. 具體用法與文獻例證
- 報怨:如《墨子·魯問》提到暴王“雠怨行暴,失天下”,指統治者因施行暴政招緻民衆報複。
- 仇恨: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張“釋其雠怨”,強調化解仇恨;唐代柳宗元批評虢國“增其雠怨”,指加深敵意。
- 仇家:唐代李德裕書信中稱“可汗既為雠怨”,指敵方勢力。
3.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仇隙”“冤仇”等,現代漢語中多使用“仇恨”“仇敵”替代。該詞在當代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墨子》《春秋繁露》等文獻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如、6)查詢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雠怨這個詞通常表示因為某種沖突、不滿或忿怒而産生的仇恨、怨恨之情。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偏旁“手”,右邊是聲部偏旁“讠”。以“手”為形旁,表示與手有關或動作有關的含義;以“讠”為聲旁,表示與言語、言論有關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雠怨的寫法為讎怨。讎是雠的繁體字,怨保持不變。讎字中的右邊是聲部偏旁“許”,包含了“言”和“言之有據”的含義,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争鬥。雠字中的左邊是手部偏旁“斥”,表示用手擊擊打、推擠、痛打等動作。
雠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古時候的“雠”字寫作“彰”,包含了表示明顯或公開的含義。而“怨”字寫作“鬼”,表示不滿、憤恨或仇恨的含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字的寫法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形式。
以下是幾個關于雠怨的例句:
1. 他對那個人的雠怨已經積壓在心中多年。
2. 兩個家族間的雠怨已經延續了幾代人。
3. 雖然他們曾經有過沖突,但現在他們已經化解了雠怨。
與雠怨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1. 雠前:指雙方尚未決鬥前的狀态。
2. 舊怨:指舊日積累的怨恨。
3. 緩解怨恨:指調解或減輕雙方的敵意。
4. 解決雠端:指解決争端或沖突。
雠怨的一些近義詞包括:
1. 仇恨:表示對敵對者的強烈敵意。
2. 忿怒:表示因憤慨而産生的怒氣。
3. 敵意:指對他人的不友善或敵對情緒。
雠怨的一些反義詞包括:
1. 和解:表示雙方通過協商或妥協解決分歧。
2. 寬容:表示對他人錯誤或過失的寬容和原諒。
3. 和睦:指雙方關系友好或和諧無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