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名。《山海經·東山經》:“是山也,廣員百裡,多寐魚。” 郭璞 注:“即鮇魚。”
“寐魚”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古籍記載 寐魚最早見于《山海經·東山經》,原文記載“多寐魚”,晉代郭璞注解為“即鮇魚”。漢典等權威工具書也将其定義為《山海經》提及的魚名。
生物特征與别稱 據考證,寐魚即現代所稱的嘉魚或卷口魚,屬于珠江四大名貴河鮮(鲈、嘉、鳜、魽)之一。其形态特征為:魚體修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側扁,暗褐色體表,吻部有須且褶皺如纓狀。
曆史與文化價值 唐代《嶺表錄異》記載其“甚肥美,衆魚莫可與比”,古人烹饪時常以芭蕉葉隔火炙烤,以防油脂滴滅火焰,側面反映其肉質的鮮美與珍貴。
需注意的誤區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沉睡的魚”,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誤傳。古籍中“寐魚”僅作為特定魚類的名稱存在。
“寐魚”是兼具文獻價值與飲食文化内涵的古生物名稱,建議在學術場景引用《山海經》及郭璞注作為主要依據,日常使用可參考其現代對應物種“嘉魚”。
寐魚(mèi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沉睡中的魚。寐意為沉睡,魚指代特定的魚類。所以,寐魚就是指在睡眠狀态中的魚。
寐魚的部首是魚(魚),共有8個筆畫。
寐魚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莊子·外物》:“寐魚以為樂,不知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意思是沉睡中的魚以為自己是幸福的,不知道上天将要給這個人賦予重要的使命。在繁體字中,寐魚的書寫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寐魚”。
在古代,寐魚的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寐魚的寫法為“寐鳌”。這是因為鳌(áo)在古代代表大魚,所以将寐(mèi)與鳌合成一個字來表示寐魚。
1. 昨晚在河邊看到一條寐魚,它靜靜地躺在水裡。
2. 捕捉寐魚是一項有趣的挑戰,因為它們很難被發現。
寐魚并沒有太多與之相關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特定的詞語。但是,可以以它為基礎,構成其他詞語,如寐魚池、寐魚狀态等。
由于“寐魚”這個詞語比較特殊,所以沒有太多與之相似的近義詞。但是,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描述沉睡中的魚,如睡眠中的魚、夢遊中的魚等。
寐魚的反義詞可以是清醒的魚或者活躍的魚,因為它們代表魚在清醒和活躍狀态下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