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助的意思、貢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助的解釋

(1).古代田賦之法。 夏 代一夫授田五十畝,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為貢。 商 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之地,劃為九區,每區七十畝,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其私力以助耕公田,而不複稅其私田。《孟子·滕文公上》:“ 夏後氏 五十而貢, 殷 人七十而助。”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貢助之法,變為租庸調,租庸調變為兩稅,兩稅變為一條鞭。”

(2).進獻物品賦稅。《新唐書·曹王李臯傳》:“帝駐 梁州 , 臯 之貢助相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貢助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複合概念,由“貢法”與“助法”兩種征收方式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詞源與制度特性 “貢”指根據土地産量按固定比例征收實物稅,《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夏後氏五十而貢”,指夏代将耕地劃分為五十畝單位定額納貢。“助”則是借助民力耕作公田的勞役稅,《周禮·地官·司徒》載“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實行九分之一的勞役稅率。

二、曆史演變脈絡 商周時期形成“貢助并行”體系,《孟子》載“殷人七十而助”,說明商代推行助法為主。至西周發展為“徹法”,《論語·顔淵》鄭玄注:“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實為貢助制度的改良形态,這一演變過程在《中國曆代食貨志》中有詳細考證。

三、學術研究價值 現代學者通過清華簡《厚父》等出土文獻,重新審視貢助制度的實施細節。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指出:“助法實為封建土地制度之樞紐”,該觀點被《中國古代經濟史》列為解析早期國家財政形态的關鍵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鍊接:

  1. 漢典“貢助”釋義:https://www.zdic.net/hans/貢助
  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孟子》:https://ctext.org/mengzi
  3. 國家圖書館《周禮》數據庫:https://www.nlc.cn/dsb_zyyfw/gj/gjxsjk/

網絡擴展解釋

“貢助”是古代中國與賦稅制度相關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古代田賦制度

  1. 夏代“貢”法
    夏朝實行“五十而貢”制,每戶授田50畝,需将其中5畝的收成作為賦稅上繳國家。這種定額稅制以土地産出為基礎,具有固定性。

  2. 商代“助”法
    商朝采用井田制,将630畝土地劃分為9個區(每區70畝),中間為公田,周圍8區由8戶耕種。農戶需共同耕作公田,公田收成歸國家,私田則無需納稅。此制度強調集體協作,即“借民力助耕”。


二、進獻物品或賦稅

“貢助”也指地方向中央進獻物資或繳納賦稅的行為。例如唐代《新唐書》記載,曹王李臯在戰亂中持續向朝廷輸送物資,被稱為“貢助相望”。


三、字義分解


曆史演變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提到,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經曆了“貢助→租庸調→兩稅→一條鞭”的演變過程,說明“貢助”是早期賦稅體系的重要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

半老徐娘邊宇避李嫌瓜博邪不甯唯是孱踈朝晩鹑甸從孫甥搭路蕩魂攝魄倒春寒鬥弄對比聯想兌準二十八宿風規拂手官僚政治冠胄孤都澒澒紅粟黃鲴魚皇畿慧海會垣翦春韭绛灌降麻官嚼裹兒矯介決撻距險克家子誇豪朗鏡老疾兩大留一手冥鄉木魚牛藿噴灑骿胝剽輕平概葡萄灰色暈省吏甚至于師比書帶草嗣歲瑣帏鼗铎微和問齒五圖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