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省吏的意思、省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省吏的解釋

指 唐 宋 時在中央政府及三館任職的官吏。《新唐書·裴坦傳》:“ 坦 見 休 ( 裴休 ),重愧謝, 休 勃然曰:‘此 令狐丞相 之舉, 休 何力?’顧左右索肩輿亟出,省吏眙駭,以為 唐 興無有此辱,人為 坦 羞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館職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錢甚厚。 周子充 作正字時,嘗戲曰:‘豈所謂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舊謂館職為省官,故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省吏”是唐宋時期的職官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省吏”指唐宋時期在中央政府機構及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任職的官吏。其中“省”指中央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等),“吏”為官吏的統稱。

  2. 職責與地位
    省吏屬于中央行政體系中的基層或中層官員,負責處理文書、行政事務等。例如《新唐書·裴坦傳》記載,裴休因不滿人事任命憤然離場時,“省吏眙駭”,側面反映其職責涉及官員禮儀與行政監督。

  3. 曆史背景
    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提到“館職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錢甚厚”,說明省吏的待遇可能優于部分低級館職官員,側面體現其在官僚體系中的特殊性。

  4. 詞源與延伸
    “省”在古漢語中既指行政區劃(如“中書省”),也有“節約”“簡略”等意,但此處專指中央官署;“吏”則區别于“官”,多指具體辦事人員,但“省吏”一詞涵蓋範圍可能更廣,包括一定品級的官員。

  5.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唐宋史書及筆記,如《新唐書》和《老學庵筆記》,說明其使用具有時代局限性,後世逐漸淡化。

“省吏”是唐宋中央官署官吏的統稱,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理解其職能與語境。若需深入探讨,建議查閱《新唐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省吏

《省吏》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國官府中負責監察管理的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示”和“吏”,示部表示官府,吏部則是表示官僚。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省吏》一詞源于《漢書》中。在古代社會,官府常常設有監察官員來管理各項事務,負責監督地方行政管理和處理官民糾紛等。這些官員被稱為“省吏”。

繁體:繁體字“省吏”沒有變化,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可以用篆書字形來舉例。比如,“省”字在篆書中的寫法是像一個人面前有一個口袋一樣的形狀,表示觀察;“吏”字在篆書中的寫法則像一個人頭上帶着一頂帽子,表示官員。

例句:省吏是古代官府中重要的一員,他們負責監督地方行政和處理糾紛。

組詞:省吏部、省吏員、省吏制度。

近義詞:官吏、官僚、監察官。

反義詞:百姓、民間、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