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牛肉雜以豆葉做成的羹。《儀禮·公食大夫禮》:“鉶芼: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 鄭玄 注:“藿,豆葉也。” 胡培翚 正義:“此食禮用大牢,牛羊豕具,故别言之,牛則用藿,羊則用苦,豕則用薇也。”
“牛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用牛肉與豆葉(藿)混合烹制的羹類食物,常見于周代禮儀場合的飲食中。其名稱源于《儀禮·公食大夫禮》中的記載。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其作為成語表示“膽大妄為”,但此義項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考據,可能為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制度,可參考《儀禮》原文或漢代注疏文獻。
《牛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才學非凡的人。其中,牛指的是牛馬一類的牲口,藿是指豆科植物白藜蘆醇。
《牛藿》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兩個字:牛和藿。其中,牛的筆畫數為4,它的部首是牛;藿的筆畫數為17,它的部首是艸(草字頭)。
《牛藿》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淮南子·人間訓》中的記載是最早的出處。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才學超群,不僅才智出衆,而且道德品質也非常高尚。
《牛藿》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牛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牛藿》這個成語來說,它的古代寫法可以寫作「牜藿」。其中,《牜》是指牛的古代字形,而藿字沒有變化。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早已是才思敏捷的牛藿之士。
- 牛耳:指擔任重要職務的人,也形容才智出衆。 - 牛鼎烹雞:比喻能力非凡,對一些困難事物輕而易舉地解決。
- 人才出衆 - 才華橫溢 - 才學過人
- 平庸之輩 - 才疏學淺 - 才疲力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