骿胝的意思、骿胝的詳細解釋
骿胝的解釋
手腳掌上由于長期勞作所生的老繭。骿,通“ 胼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傶骿胝無胈,膚不生毛。” 顔師古 注:“骿音步幹反。胝音竹屍反。”
詞語分解
- 骿的解釋 骿 á 〔骿脅( 古通“胼”。?)〕兩根肋骨并長在一起。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 胝的解釋 胝 ī 〔胼胝〕見“ 胼”。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骿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與讀音
- 讀音:pián zhī(拼音标注為)。
- 含義:指手腳掌因長期勞作或摩擦形成的厚繭,屬于皮膚角質層異常增厚的現象。該詞與“胼胝”為同義詞,古籍中“骿”通“胼”。
2.形成原因
- 物理刺激:長期重複的摩擦、壓迫或擠壓導緻皮膚自我保護性增厚,常見于手掌、足底等負重部位(如農民、工人、長期站立者)。
- 其他因素:足部畸形、穿鞋不當(如高跟鞋)、職業習慣(如演奏樂器)也可能誘發。
3.古籍與曆史用例
- 《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躬傶骿胝無胈,膚不生毛”,描述因勞作導緻手足生繭的狀态。
- 《荀子·子道》提到“手足胼胝,以養其親”,強調體力勞動對皮膚的磨損。
4.現代醫學解釋
- 臨床表現:呈蠟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斑塊,表面光滑、邊界清晰,通常無疼痛,但嚴重時可能因深層組織損傷引發不適。
- 生理意義:一定程度可保護皮膚,但過度增厚需幹預(如修剪或軟化處理)。
5.相關建議
- 預防措施:選擇合腳鞋具、減少局部摩擦、使用防護墊等。
- 治療: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若影響生活可通過泡腳軟化後修剪,或就醫使用角質溶解劑。
“骿胝”是古代與現代均用來描述手足繭子的詞彙,兼具文化意涵和醫學定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方法或曆史文獻,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詳細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骿胝的意思
骿胝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代骿腧,意為牛、羊、豬等動物在身體軀幹上長出的一種堅硬的疙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骿胝的拆分部首是骨(gǔ)和爵(jué),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骿胝這個詞的來源與“皮肉“有關,意指動物軀幹上的肉皮結塊。這個詞目前隻采用簡體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骿胝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為“憩脂”,後來演變為“浃脂”,再後來才演變為現代的“骿胝”。
例句
1. 牛背上的骿膚感覺像是一塊堅硬的肉疙瘩。
2. 這頭豬的骿脂長得很厚實,說明它很壯實。
組詞
骿皮、骿塊、骿結、骿囊
近義詞
肉痂、肉疙瘩、肉繭、結痂
反義詞
光滑、平整、柔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