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魚的意思、木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魚的解釋

[wooden fish—a percussion instrument] 一種打擊樂器,原為僧尼念經、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做成,中間镂空

詳細解釋

(1).佛教法器。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用以警戒僧衆應晝夜忘寐而思道。有兩種:一為圓狀魚形,誦經禮佛時扣之以調音節;一為挺直魚形,粥飯或集會衆僧時用之,俗稱梆。 唐 司空圖 《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身披直裰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白日沿門化飯吃,黃昏寺裡稱念佛祖念南無。”《水浒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紅樓夢》第二五回:“忽聽見空中隱隱有木魚聲。” 張天翼 《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着木魚念經。”

(2).指木魚聲。 宋 蘇轼 《宿海會寺》詩:“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遊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舉目梵宮僧寮,擡頭蒼松翠柏,滿耳木魚清磬,使人頓生脫俗之思。”參閱《百丈清規·法器·木魚》

(3).棕筍的别名。因其形如魚,故稱。 宋 蘇轼 《棕筍》詩:“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 宋 陸遊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4).木刻魚形。舊時懸于庫房前以示有馀。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内府供用庫﹞有油蠟等庫,廳前懸一木魚,長可三尺許,以示有餘糧之意。”

(5).打擊樂器。木制。通常為圓形( 廣東 音樂所用為長方形)。用小木槌敲擊。民族樂隊中,有按五聲、七聲或十二律排列成組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木魚是一種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打擊樂器,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木魚是佛教與道教常用的法器,多用桑木或椿木制成,外形呈團魚狀,腹部中空,頭部開口,背部為斜坡形敲擊面。其名稱源于“魚晝夜不合目”的傳說,象征修行者應晝夜精進不懈。

二、宗教象征與起源

  1. 佛教意義:作為佛教法器,木魚用于誦經、禮佛時調節節奏,或召集僧衆。唐代《敕修清規》記載其作用為“警醒昏情”。
  2. 道教淵源:據搜狗百科,木魚最早見于唐代宮廷音樂與道教儀式,後傳入佛教。道教用其召集教衆、講經設齋。

三、功能演變與文化内涵

四、其他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木魚”偶被比喻思維刻闆(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保留傳統宗教與藝術屬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木魚形制演變或傳說細節,可查閱《敕修清規》、民俗文獻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木魚》的意思

《木魚》是漢字詞彙,指的是一種用于佛教念經的樂器。它形狀像魚,由木制成。在佛教寺廟中,僧侶們通過敲擊木魚來保持手部的活動,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和節奏地念經。

《木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木魚》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魚”。其中,“木”是指木頭,表示這個樂器是由木材制成的;“魚”是指樂器的形狀,它有兩個側面,看起來像一條魚。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字表》,《木魚》總共有11畫。

《木魚》的來源

《木魚》這個詞來源于佛教。佛教是一種宗教信仰,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佛教寺廟中,僧侶們以念經為主要修行方式,而《木魚》則是用來幫助他們念經的樂器之一。

《木魚》的繁體字形

《木魚》的繁體字形為「木魚」。

《木魚》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的《木魚》字形為「宅」或「魚」。

《木魚》的例句

1. 坐在寺廟中,我聽到了僧侶敲擊木魚的聲音。

2. 在瑜伽課上,老師提醒我們要像敲擊木魚一樣穩定呼吸。

《木魚》的組詞

1. 木魚琴:由木制琴身和弦組成的樂器。

2. 木魚敲:用手或器械敲擊木魚的動作。

《木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敲木闆、敲擊器。

反義詞:思維、冥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