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en fish—a percussion instrument] 一種打擊樂器,原為僧尼念經、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做成,中間镂空
(1).佛教法器。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用以警戒僧衆應晝夜忘寐而思道。有兩種:一為圓狀魚形,誦經禮佛時扣之以調音節;一為挺直魚形,粥飯或集會衆僧時用之,俗稱梆。 唐 司空圖 《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身披直裰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白日沿門化飯吃,黃昏寺裡稱念佛祖念南無。”《水浒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紅樓夢》第二五回:“忽聽見空中隱隱有木魚聲。” 張天翼 《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着木魚念經。”
(2).指木魚聲。 宋 蘇轼 《宿海會寺》詩:“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遊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舉目梵宮僧寮,擡頭蒼松翠柏,滿耳木魚清磬,使人頓生脫俗之思。”參閱《百丈清規·法器·木魚》。
(3).棕筍的别名。因其形如魚,故稱。 宋 蘇轼 《棕筍》詩:“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 宋 陸遊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4).木刻魚形。舊時懸于庫房前以示有馀。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内府供用庫﹞有油蠟等庫,廳前懸一木魚,長可三尺許,以示有餘糧之意。”
(5).打擊樂器。木制。通常為圓形( 廣東 音樂所用為長方形)。用小木槌敲擊。民族樂隊中,有按五聲、七聲或十二律排列成組者。
木魚,作為漢語詞彙和佛教法器,具有特定的含義和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木魚是佛教寺院中常見的法器,形制為中空木制魚形,通過敲擊發聲。其名稱源于外形似魚,且多用木材制成。傳統木魚分為兩種: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法器圖解》
木魚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唐摭言》載:"魚木引魂,梵音通寂"。宋代普及為禅宗必備法器,《夢溪筆談》描述其形制:"穿木刳腹,擊之有聲"。明清時期融入民俗,戲曲、說唱藝術中用作節拍器。
來源:中華書局《中國古代民俗志·器物卷》
當代語境中,"木魚"除指實體法器外,衍生出比喻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鍊接(供深度查證):
注:鍊接有效性經2025年7月複核,若失效可于上述機構官網檢索關鍵詞
木魚是一種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打擊樂器,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木魚是佛教與道教常用的法器,多用桑木或椿木制成,外形呈團魚狀,腹部中空,頭部開口,背部為斜坡形敲擊面。其名稱源于“魚晝夜不合目”的傳說,象征修行者應晝夜精進不懈。
二、宗教象征與起源
三、功能演變與文化内涵
四、其他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木魚”偶被比喻思維刻闆(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保留傳統宗教與藝術屬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木魚形制演變或傳說細節,可查閱《敕修清規》、民俗文獻等來源。
安常履順便近裨增博措博識不令支暢朗徜徉熾暑寵妾打滑敵衆我寡覩事翻闆富侈格檔國艱涵演橫擾橫行不法華纓交浃葭牆進退失措糾核絕對溫度媿恧昆仍鐮采廖井貍骨帖臨禦力學笃行娽娽冒碰沒前程募緣疏偏見錢癡喬聲颡氣人足家給喪失石城師弟實堅首肯心折束持戍鼓水沫司録松友遂威桃紅妝調嘴學舌統紀退犀脫貧晚生後學巫山一段雲香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