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鞭、杖拷打。 唐 元稹 《野節鞭》詩:“誓以鞭姦頑,不以鞭蹇躓,指撝狡兔蹤,決撻怪龍睡。”《元典章·戶部七·禁約下鄉銷糧鈔》:“一勾到官,便則枷禁決撻,恣意騙脅。”
“決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得出:
1. 基本釋義
指用鞭、杖等工具拷打的刑罰或懲戒行為,常見于古代法律文書和文學作品中。拼音為jué tà,注音為ㄐㄩㄝˊ ㄊㄚˋ。
2. 出處與用例
3. 使用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軍事懲戒,帶有暴力強制性質,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總結
“決撻”是反映古代刑罰制度的詞彙,其核心動作是“拷打”,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典章》或元稹詩歌注解類文獻。
決撻(jué t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定罪并鞭打。它由“決”和“撻”兩個字組成。
決撻的部首分别是冫和扌,其中冫為冰部,扌為手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決撻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決撻是一種常見的刑罰方式。被判決撻的人将被鞭打以示懲罰和警示他人。
繁體字中決撻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決撻。
在古代,決撻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保持一緻。
1. 法官決定對罪犯進行決撻的刑罰。
2. 他因重罪被判決撻五十鞭。
決定、決心、決策、決定性、決議
鞭打、鞭笞、笞刑、笞杖
寬恕、赦免、寬容、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