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對圓頭東西的稱呼。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古人于凡物頭員謂之孤都, 宋景文 所雲胍肚也。”
(2).形容因生氣或愁苦而撅着嘴的樣子。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俗以愁苦尖喙曰孤都,因以欒欒孤獨為可憐之狀。”如:他在那裡孤都着嘴不說話。
“孤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成語含義(常見用法)
指地方或組織孤立無援、缺乏外界支持。源自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的故事,描述官員被貶至偏遠之地後的困境。例如:“戰亂後的小城淪為孤都,物資匮乏。”
古語中的特殊含義
現代使用建議
成語用法更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而古語含義多出現在方言或特定文獻中,日常使用較少。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意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方言或古籍案例,可參考《通雅》等文獻原文。
孤都(gū d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部首“孓”(jué)是一個古代象形部首,表示蟲子的樣子;部首“走”(zǒu)是一個古代象形部首,表示行走的樣子。
孤都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孤都常常被用來形容一個地方人煙稀少、冷落的城市。例如,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廬山謠》就有“群峰如鬥秋色濃,少人山上孤都中”(形容廬山少人居住)這樣的句子。
在繁體字中,孤都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但孤都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關于孤都的一些例句:
1. 他們遷徙到了一個孤都,遠離了城市的喧嚣。
2. 這座小村莊的冷清讓它成為了一個孤都。
3. 孩子們在這片孤都裡自由自在地玩耍。
與孤都相關的一些組詞有:孤獨、孤立、都城。
與孤都近義的詞語有:荒涼、冷落、偏僻。
相反的詞語有:繁華、熱鬧、擁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