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贡助的意思、贡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贡助的解释

(1).古代田赋之法。 夏 代一夫授田五十亩,每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 商 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划为九区,每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私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孟子·滕文公上》:“ 夏后氏 五十而贡, 殷 人七十而助。”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

(2).进献物品赋税。《新唐书·曹王李皋传》:“帝驻 梁州 , 皋 之贡助相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贡助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复合概念,由“贡法”与“助法”两种征收方式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词源与制度特性 “贡”指根据土地产量按固定比例征收实物税,《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指夏代将耕地划分为五十亩单位定额纳贡。“助”则是借助民力耕作公田的劳役税,《周礼·地官·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实行九分之一的劳役税率。

二、历史演变脉络 商周时期形成“贡助并行”体系,《孟子》载“殷人七十而助”,说明商代推行助法为主。至西周发展为“彻法”,《论语·颜渊》郑玄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实为贡助制度的改良形态,这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历代食货志》中有详细考证。

三、学术研究价值 现代学者通过清华简《厚父》等出土文献,重新审视贡助制度的实施细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助法实为封建土地制度之枢纽”,该观点被《中国古代经济史》列为解析早期国家财政形态的关键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链接:

  1. 汉典“贡助”释义:https://www.zdic.net/hans/贡助
  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孟子》:https://ctext.org/mengzi
  3. 国家图书馆《周礼》数据库:https://www.nlc.cn/dsb_zyyfw/gj/gjxsjk/

网络扩展解释

“贡助”是古代中国与赋税制度相关的复合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古代田赋制度

  1. 夏代“贡”法
    夏朝实行“五十而贡”制,每户授田50亩,需将其中5亩的收成作为赋税上缴国家。这种定额税制以土地产出为基础,具有固定性。

  2. 商代“助”法
    商朝采用井田制,将630亩土地划分为9个区(每区70亩),中间为公田,周围8区由8户耕种。农户需共同耕作公田,公田收成归国家,私田则无需纳税。此制度强调集体协作,即“借民力助耕”。


二、进献物品或赋税

“贡助”也指地方向中央进献物资或缴纳赋税的行为。例如唐代《新唐书》记载,曹王李皋在战乱中持续向朝廷输送物资,被称为“贡助相望”。


三、字义分解


历史演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贡助→租庸调→两税→一条鞭”的演变过程,说明“贡助”是早期赋税体系的重要形态。

别人正在浏览...

比画不关风不稳便楚筵辞醴漼然打当打乖儿黛娇攧翻帝国斗变翻卦方相防援芳馔分组槁质攻过箴阙观衅合头洪水位弘彰僭儗骄军稽考局内人军伶开宇砍脍克寿孔猷流烂漏水旅师旅谒年韶牛宿亲嫡忍恶瑞香桑蠹上道省署室宿时衣守禁水帝子天阉铁布衫贴里听履童牛土木之难歪剌货萎谢文艺批评误场诬揑无所顾忌详允